苏州河畔的新打卡点来了!华东政法大学“一带十点”景观将陆续开放
东方网记者傅文婧9月16日报道:将静谧的大学校园建设为真正的社会公共空间。由华东政法大学与长宁区共同协力,规划建设的苏州河华政段“一带十点”景观,思孟园、格致园已率先开放,倚竹院、獬豸园、华政桥、桃李园、东风角、法剧场、银杏院和书香园等八景正在紧张的施工收尾中,预计本月底全面完工后将适时开放。
2.0版的苏州河华政段,滨水空间继续“生长”,水岸特色更具魅力。原本分隔校园与河滨步道的围栏全部被拆除,缓坡草坪、精致花境、匠心点景,由慢行步道串联的滨水空间变身多元、活力、共享的“后花园”。市民漫步其间,一边可以饱览苏州河滨风光,一边可以欣赏百年校园整体风貌,感受自然生态与人文内涵的完美结合。
“坚持校园全面开放,融入城市发展,是我们学校对上海这座城市的应有担当和社会责任。同时,长宁校园的改造提升关系到广大师生切身重大利益,我们会以开放心态来充分展示一流政法大学的风采。”华东政法大学党委书记郭为禄就学校充分融入上海城市滨河空间表示。
苏州河是上海的母亲河,在中山公园二号门对面,被母亲河以U形紧紧拥抱的华东政法大学长宁校园,好似一座楔形半岛,雅香肆意、幽静迷人。
“十三五”期间,上海谋篇“一江一河”,打造“城市项链”,为华政提供了以开放姿态融入城市发展的契机。苏州河贯通首先在于实现滨水公共空间的连通,随着长宁段贯通工作有序推进,滨水断点、堵点不断被打通。根据长宁区“不占用水面、共享滨水岸线”的统筹思路,华政积极配合,责无旁贷打开校园围墙,退让环河滨水空间铺设步道,拆除历史遗留搭建11处,并对两栋临河宿舍作出功能调整。
滨水空间提升和校区整体优化关系到华政一流政法大学建设和广大师生切身利益,学校党委坚持将事业发展与建筑文物保护、“一江一河”建设结合起来,遵循“整体谋划、分布实施”原则,坚持校园全面开放,厚植城市精神品格,重塑高雅学府新形态。
在滨河步道贯通开放基础上,华政聚焦“快、美、好”,以更高标准、更宽视野、更大格局实施滨水空间提升、文保建筑修缮、绿化改造升级、校园区域功能调整以及文化传承创新,打造最美大学,服务好市民师生。
为确保滨水空间进一步打开,长宁校园克服许多困难,积极腾挪空间,先后完成学生公共浴室、水泵房、木工房、仓库等18处建筑拆除,对原有学生宿舍进行改造,增设浴室设施。此外,采用绿植挪位调整、绿篱后退等手段,将最好的岸线资源留给市民,优化提升后的滨河公共空间最窄处约4.5米、最宽处约98米(桃李园),面积达约2.1万平方米,较原有空间增加1.86万平方米。
据悉,华政长宁校区作为上海城市史上最早的大学校园,拥有与苏河美景相得益彰的圣约翰大学近代建筑,深深镌刻着百年近代高等教育和七十年新中国法学教育的历史印记,呈现出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相互交融的“最上海”城市文脉。
如果沿苏河滨水步道起点思孟园继续往前,目光越过开阔、精美的大理石“弹格路”,格致楼的身影便映入眼帘。格致楼落成于1899年7月19日,为三层楼房,砖木结构,迄今已有一百二十余年历史。同校园内其他建筑一样,格致楼具有中西结合的特点,其建筑外廊、庭院等建筑格局是西式的,屋脊上的飞檐翘角等建筑风格则是中式的。
2018年,学校完成对格致楼“恢复原貌、修旧如旧”的修缮工程。在市文物局的支持下,华东政法大学和修缮施工单位进行了建筑立面、屋面翻修、原室内装饰拆除和重新装修、原始结构加固等全范围修缮,历时10个月。此举在上海校园历史建筑保护中尚属首例,为其他历史建筑的保护,特别是校园内历史建筑的修缮、保护提供了借鉴。
“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了城市的历史和文脉。”据了解,学校力争两年内分三批次完成长宁校区文保建筑高标准修缮工作,同时对非文保的其他既有建筑适时实施维修工作。在此基础上,坚持对建筑文物、历史遗存珍爱尊崇、保护发扬的原则,通过多种形式实现对滨河历史建筑的活化利用,延续城市历史文脉。
9月17日,一场名为“苏河明珠——华东政法大学长宁校区历史文化展”的主题展览将在格致楼正式开幕。展览将以校史资源为关键支撑,通过照片、实物、视频等多种媒介,展示学校历史建筑保护传承、红色文化挖掘弘扬、法治文化孕育发展,阐释苏州河畔百年校园的价值和魅力。
放眼未来,精彩可期。优化提升后的滨水空间和长宁校区,“国宝级”历史建筑与苏河美景交融呼应,总长约910米的华政段将成为上海“城市项链”中独具特色的一颗“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