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油画大师陈钧德艺术与文献特展10日揭幕

2021-09-03 06:56:24 来源:上观新闻 选稿:吴春伟

历时两年筹备和整理,“海派油画大师陈钧德——艺术与文献特展”将于9月10日在刘海粟美术馆揭幕,这是迄今为止陈钧德作品和文献展出最为全面的一次展览。本次展览策展人、刘海粟美术馆副馆长靳文艺评价道:“他是海派绘画的继承者和开启者,是海派艺术高原上的一座高峰。”

陈钧德曾想做这个展览

靳文艺的办公桌上,放着一本被翻旧的书,是丁曦林著的《激情不灭——艺术隐士陈钧德的成长史》。因为这次展览,他已经通读了三四遍该书,并用不同颜色记号笔作了大量注释。书的扉页上,他给自己写了一句话,“策展人的工作就是没日没夜转圈圈”。

此次陈钧德展的这个“圈圈”已经转了四年。四年前,中国美术馆首次举办陈钧德展览,引起不小轰动。作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油画界最为活跃的杰出艺术家之一,陈钧德很少在公立美术馆办展。靳文艺看了展览后大为触动,再加上陈钧德与刘海粟有特殊的师生情谊,便萌生了在上海刘海粟美术馆为陈钧德举办一次大展的想法。

刘海粟曾寄语陈钧德:“认定方向,走自己的路。”陈钧德也曾回忆:“我非常敬重刘海粟老先生,那时经常拜访老先生,请老先生指点绘画。与老先生交往,最大的收获不是学到技巧,而是学到对绘画的态度和人品。”

为此,靳文艺找到当时仍健在的陈钧德本人。“他很高兴,马上同意了。老人家希望慢慢筹备,想一起来做这个展览。”话犹在耳,但遗憾的是,筹备过程中,陈钧德因病离世。

写过的字条被挖掘出来

和中国美术馆的那次展览相比,这次的规模更大,上百件画作和二三百件文献资料,将陈钧德的艺术人生娓娓道来。“包括丁曦林和鸿一美术馆馆长郦韩英在内,我们三个人共同策展,希望更全面地展现陈钧德的艺术人生。”靳文艺说。

尤其是文献部分,把陈钧德作品以外的艺术主张一一呈现。“家属一开始不理解,以为只要把作品准备好就行。最后,小到一张陈钧德写过的字条也被挖掘出来。”在梳理陈钧德艺术人生的过程中,靳文艺真正了解了陈钧德。同普通人一样,陈钧德没有出生在艺术世家,父亲是生意人,母亲是家庭妇女。唯一的美学启蒙是其童年时代做石匠的外祖父雕凿的石狮子以及秀美的家乡景色。

凭借对绘画的兴趣和钻研,陈钧德同时考上三所大学,最终选择上海戏剧学院舞美系。他学习绘画的年代处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而这一时期,正是陈钧德得到包括林风眠、刘海粟、关良、颜文樑在内的中国第一代油画家私授最多的重要时期。

老一辈艺术家的言传身教,结合他的个人奋斗,让他的作品呈现出既和前辈一脉相承,又在许多方面实现独创或超越的风格,连印刷专家也惊叹“色彩很难逼真地复制”。

做成一部教科书式展览

靳文艺称,这是一个用新闻深度调查形式来呈现的展览。他解释:“陈钧德不是一个天生的艺术家。他最初的画也就是普通水平。一个平凡人如何成为艺术大师?这次展览就是把这些不为人知的一面像新闻调查一样充分展现。”

展出的文献中还藏着有趣的往事。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有一次陈钧德在福州路逛书店,看到一本西方绘画画册,想买下来,结果被告知,这本仅有的画册已被巴金预订。因为没带够钱,巴金回家取钱去了。为了这本书,陈钧德翻黄页找到巴金的联系电话,问能不能让给他这个画画的人?开明的巴金答应了。

展览包括“绵延的师承”“教学相长”“我以我法探精微”“生命交响的色彩”等板块。在最后一个板块里,将展出陈钧德生命尾声用画笔画的最后一幅油画《勿忘我》。

陈钧德患病时,学生们带着“勿忘我”来看望。他拖着病体完成这幅《勿忘我》,画完全身瘫软。家属在收拾遗物时发现,画的背后,陈钧德这样写道:“我是有病之身,是什么支撑我继续画画?是因为我对绘画保有热情,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对于这场展览,靳文艺的目标是“做成一部教科书式的展览,有学术高度又平实易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