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浦东老宅走到了美术馆 “翰青雅集”展记录一群艺术守梦人的八年足迹

2021-08-30 06:00:45 作者:徐颖 来源:周到 选稿:吴春伟

圣地采风、延川写生、贵州纪实……翰青雅集成立8周年之际,“撷英纪胜——翰青雅集海上书画作品邀请展”于8月27日在刘海粟美术馆揭幕。

展览由著名艺术家乐震文和张弛领衔,携手20位中青年艺术家,展出近70件作品。

此次展览是“翰青雅集”成立8年来,展览活动首次走出位于浦东周浦的“老宅”,让更多人了解传承有序、根植海派的“翰青雅集”。

走绿水青山,采时代风貌。在展出艺术家创作成果的同时,也展出了这群艺术守梦人8年来的写生足迹。

展览以红色主题作品开篇

他们用画笔记录时代、讴歌时代。此次展览以画家、上海觉群书画院院长乐震文和其夫人张弛写生的《赤水丙安古镇》《土城古镇》等红色主题作品开篇,同时展出其学生辈的年轻画家的作品。

《赤水丙安古镇》等作品来自今年“翰青雅集”组织的贵州采风之行,从写生到创作,可以看到艺术语言如何产生,以及画家对于风景的不同理解和转化。

展览中的一批写生作品,还记录下了翰青雅集八年间画家们的采风经历,足迹遍布江浙沪和江西、贵州等,古村落、瓷窑厂、山河峡谷,一幅幅写生,一张张照片,一件件作品,反映了艺术家们对自然的感悟,也反映了他们在艺术手法上的创新。

“到贵州的第一站是上了梵净山。”站在展厅的作品前,画家乐震文和张弛夫妇清晰地回忆起去贵州写生的一幕幕。

他们说,原来只是在电视里看到过,一直以为只是佛教圣地,通过山行道旁的解说牌,才知道这里也是黔东独立师700余人的独立师部。“看到这段解说词,肃然起敬,这里原来还是红军战士抛头颅、洒热血的战场。”

在山上,他们打开了随身携带的写生用的三件套(纸、笔、墨),开始了写生创作。

随后他们又来到了四渡赤水纪念馆。这里是红军当年生活过的地方。

站在四渡赤水纪念馆的平台上,可以看到一渡赤水的基本方位。画家张弛说,在平台眺望远处,我们各自选择了自己喜欢的角度,记录下这难忘的时刻……

十分有意思的是,此次全程跟随乐震文、张弛一起写生的弟子徐旭峰,把这一幕收入了自己的画中。“师父师母在前面写生,我在后面,把他们一起画了进去,现在看来,当初的不经意,反倒留下一段美好深刻的记忆。”

徐旭峰说:“和师父师母出去写生是有压力的,他们是真的在画,而不是拍照。他们每一次的状态都感染着我。”

他表示,此次贵州之行打开了别样的写生感,让自己的山水表达开辟了新的面貌。

让雅集变成一个舞台

成立于2013年的“翰青雅集”,是一个相对松散的艺术社团。成立8年来,假座古意盎然的“浦东老宅”,致力于经典艺术的传承和发扬。

“翰青雅集”的主持者苏慕超是苏局仙(1882—1991,清代末科秀才,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工诗及书法)后人。

每年春节画家们聚集在“浦东老宅”四合院中举办展览,交流心得。

担纲此次展览学术主持的徐旭峰说,每年一次的艺术盛会,更像家的感觉,每个人都是温馨的过着节的状态。

位于浦东周浦的“浦东老宅”是一处古朴之地,房屋依水而建,清代石桥、水磨砖墙之中,透着文脉的传承。

据此次展览的策展人顾炫介绍,老宅虽坐落于城郊,却包容万象,除书画会友外,聚会也常常伴随戏曲、香道、茶道、器物、评弹等形式。

艺术家们在浦东老宅相聚,开启了一场又一场艺术盛会。

此次他们首次走出老宅,走进美术馆举办展览,也是为了让更多人得以了解传承有序、根植海派的“翰青雅集”。同时也希望通过展览和采风,让雅集变成一个舞台,融合更多跨学科的艺术家们。

根植海派的“翰青雅集”

“翰青雅集”在成立之初便得到海上书画大家陈佩秋的关注,她表示,做艺术不要被组织协会框定、要自由自乐。

也因此,“翰青雅集”一直以来就是开放式的,其成员并不固定,根据不同的展览和活动主题,召集不同艺术风格的画家参与。这些年,越来越多的艺术创作者参与进来。

本次展览,可以说汇聚了上海中青年艺术界的领军人物。他们中有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国画系教师毛冬华、丁小真、翁颖涛等,有在上海中国画院、上海书画院等专业单位从事艺术创作的鲍莺、徐旭峰等,也有在出版社、少年宫、设计公司等工作的艺术工作者。他们的作品,带来了上海新一代的艺术新气象和新风尚。

虽然其中不少参展画家,是乐震文在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任国画系主任期间的学生。但让他深感高兴的是,相似的学院教育背景,作品却没有雷同,而是呈现出不同面貌。

谈到创作,乐震文一直强调,创作不是教的,而是根据自己生活体验生发而出的,“艺术教育应该发觉每个人自身对艺术的体验,让学生自己找到合适自己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