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停车难,上海正全面打通“最后一公里”

2021-07-22 06:26:00 来源:上观新闻

“小区车位不够用,下班晚了就要发愁停在哪里”“外出购物,有时要停到离商场很远的地方,不方便”……近年来,上海城市交通的机动化进程日益加快,小汽车保有量快速增长,加剧了道路交通拥堵,也引发了停车难问题,特别是老旧住宅小区、三甲医院等,供需矛盾突出。

如何缓解这一难题?作为上海市16项民心工程之一,“停车难综合治理工程”正在各区全面实施。近日记者在走访中了解到,相关参与主体正多措并举,探索停车资源挖潜扩容,打通大数据时代停车的“最后一公里”。

有限空间找增量

长宁区延安中学,地下停车场出入口位于学校外部,且部分车位对社会车辆开放。

一般来说,学校出入口设置在校园内部,出于安全的考量,很难实现这样的资源共享。“延安中学之所以能够做到,源于在2012年新建车库时,一个较为超前的设计——车库出入口置于校外。”运营方上海东虹桥体育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杨君成告诉记者。

当时,教职工有停车需求,学校也有对公众开放的游泳馆。为了缓解停车难题,决定向下要空间,在学校操场下新建车库。了解到此事后,周边居民表达出车位共享的愿景。出于区域共治等多方面考虑,在教育局和新泾镇等多部门协调下,将车库设计成内外部分离的形式,为如今的停车共享预留了条件。

长宁区延安中学地下停车场,图中左侧为社会车库出入口,右侧为学校内部车库出入口。

“目前,车库对外开放共享泊位116个,同时首批提供40个车位,对学校附近的天台家园、双流小区等多个居民区进行错峰停车试点,通过‘上海停车’App就可以实现错峰共享一键签约。”杨君成介绍,地下车库共享泊位使用率已达到40%左右,十余个车位实现错峰共享签约。

延安中学车库改建工程,有其特殊性,但也提供了一种思路,那就是在停车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规划设计阶段就要充分考虑到停车问题,为产生“增量”预留条件。

与此同时,不只局限于点位本身,而是将更多主体、更广区域一同纳入,通盘考虑,通过错峰共享等方式,提高资源的使用率。

以位于长风地区的长风11号绿地为例,它的周边有市儿童医院、市妇幼保健中心、普陀区妇婴保健院、华师大四附中、普陀区绿洲幼儿园“三院两校”。早晚高峰期间,泸定路、同普路长期处于停车排队、水泄不通的状况。

为缓解这一问题,普陀区新建长风11号公共绿地地下车库,共建设389个公共停车泊位,其中机械式停泊位340个、无障碍泊位8个、新能源充电桩泊位39个。地下车库与儿童医院车库联通,目前高峰时段利用率达到70%以上。

打通“最后一公里”

“你们想要解决我们的难题,反过来摸我们的家底做什么?”这是杨浦区控江路街道工作人员排摸辖区内车辆信息时,时常要回答的问题。

控江路街道,一个位于杨浦区中心区域的饱和型纯居住社区,涵盖60个小区、25个居委会,其中六成为老旧小区。根据去年排摸的数据,街道居民停车需求为1.2万个,实际供给为9600个。高密度的居住人口,有限的空间资源,使得各类停车的投诉与矛盾时有发生。

“针对矛盾相对突出的点位,我们通过挖潜扩容等方式加以缓解。”控江路街道办事处副主任王晓乐介绍,比如沧州路180弄小区,结合美丽家园改造工程,邀请同济大学专业团队参与,进行空间重新规划与布局,新增160个车位。

沧州路180弄小区美丽家园改造前后对比图。

同时,作为上海最早一批探索者,控江路街道从2017年开始,围绕智慧社区搭建数字化平台,推进一网统管应用场景建设,探索更为有效的社区治理模式。其中,一个重要的场景便是智慧停车系统。

记者在街道城运中心看到,中央大屏上正实时更新各类数据,涵盖区域内多个小区、路侧停车位以及公共停车场库,剩余车位数、分时段车位使用情况等信息一览无遗。

实际上,在前期建设阶段,摸清停车“家底”并不容易。这牵涉到数字化建设的一个问题,即一套新型的治理模式,如何有效地触达民众,打通“最后一公里”?在控江路街道城运中心相关负责人陶勇看来,最有难点的一环,便是群众工作。“比如摸清小区业主停车以及临时停车情况,需要统计业主车辆信息,一些居民出于隐私的考虑,开始不是很理解。”

为此,居委会、小区物业以及业委会“三驾马车”共同努力,进行多番沟通与说服。为了数据的准确性,工作人员还会在凌晨蹲守在小区内,盘点车辆信息。

在各方配合下,数据慢慢沉淀,智慧停车系统变得越来越“聪明”。它与市级停车平台、“上海停车”App进行了数据对接,实现居住小区专用停车资源与经营性停车场(库)、道路停车场等各类公共停车资源共享利用。

在智慧停车系统上,剩余车位数、分时段车位使用情况等信息一览无遗。

据介绍,该系统覆盖小区今年底将扩大至25个,预计明年实现街道级社区全覆盖。面向公众的停车小程序也在试运行中,预计今年下半年正式上线。届时,打开小程序,就可以查看控江路街道区域所有类别的停车信息。

在数字化治理的时代,不是光靠装一套软件或系统就能一劳永逸。王晓乐坦言,小程序上线后,可能还会碰到其他管理上的问题。比如说,到了规定时间,临停车辆不驾离怎么办?市民根据小程序导航到了小区,但是门卫拒停怎么办?这些都需要进一步研究和破解。

“基层治理的参与不可或缺,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将提高资源使用率落到实处。”在杨浦区交通委副主任王祎看来,搭建数字平台的价值在于,为基层治理提供数据支撑。通过线上线下的群众工作互动,形成良好工作机制。以新型治理方法,规范停车行为,建立良好秩序。

多方主体“协同作战”

从治理思路上看,上海正通过结合外部规划新建公共停车设施、鼓励利用周边资源开放共享、挖掘老旧小区和医院内部潜力开展新建等方式,开展停车综合治理。

“到2022年,将累计推进创建100个停车治理先行项目,开工建设1万个公共停车泊位,其中,2021年创建40个先行项目,开工建设4000个公共泊位。”上海市道路运输局设施运行处相关负责人朱华勇表示。

假如把目光放到具体的项目上,不难发现,停车难治理并不是交通管理部门的单方作战,而是多方主体参与,联合推进。

在此过程中,相关部门结合项目实施情况,对有关建设标准进行更新,一些具有针对性的导则也在陆续制定中。以公共绿地下新建车库为例,按照以往的标准,开发面积必须控制在30%以内。交通管理部门与绿化部门经过多次磋商,将这一比例放宽至50%。再如,市民防办印发了专门的指导意见,提出通过制定支持政策、业态调整等方式增加公共停车设施,支持并参与停车难综合治理工作。

“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社区治理同样重要。”朱华勇指出,参照杨浦区控江路街道的经验,各区可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探索,通过加强社区治理以及居民自治,真正深入到基层,打通上海停车App的“最后一公里”,形成整个数字化系统的闭环。

此外,记者了解到,上海正在关注新技术的应用,比如隧道股份推出的垂直盾构技术,可极大地提高空间使用率。不过,这不仅仅关乎技术可行性,在土地出让、投资模式等方面,相关部门正在进一步研究操作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