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作曲家罗威用钢琴给上海的“音乐情书”何以动人

2021-07-09 07:05:31 来源:上观 选稿:吴春伟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永远跟党走”主题光影秀日前亮相黄浦江两岸,观者如潮。

从试演那日起,这段6分钟的光影秀视频就刷爆网络,许多观众纷纷点赞:“太震撼了!”“这就是我们深爱的上海,这就是上海的软实力!”

光影秀不仅是一场视觉盛宴,音乐与灯光的完美配合也非常重要。此次光影秀的音乐创作者——青年作曲家罗威用钢琴为上海写下了近两百首“音乐情书”,他与这座城市的故事,印证着一座海纳百川的上海。

在心潮澎湃中,回望历史

解放周末:你为此次黄浦江主题光影秀创作的音乐《流淌的辉煌》里,一共包含了哪几首乐曲?

罗威:有《国际歌》《义勇军进行曲》《红旗颂》《在希望的田野上》《外滩漫步》以及《不忘初心》。在光影秀结束后,还有一段由弦乐与钢琴演奏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这些曲子诞生于各个历史时期,是人们耳熟能详的经典,我通过改编和配器,完成了这首《流淌的辉煌》。

解放周末:这些旋律既包含了红色经典,又体现了上海元素。

罗威:是的,在改编和配器的过程中,我的心里怀着深深的敬意,我想给观众以心潮澎湃的感觉,更想体现一种历史的回味。

第一幕以童声合唱《国际歌》的旋律开始,象征着新生与希望,随后我写了一段表现烽火岁月的过渡音乐,带领观众回首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浴血奋战、夺取革命胜利的峥嵘岁月与辉煌历史。

紧接着,我以《义勇军进行曲》的旋律动机为引子,在大提琴演奏的《红旗颂》中回首新中国成立之初人民的美好憧憬。

第三幕,管乐器轮番吹响了《在希望的田野上》的旋律,在奋进的节奏中体现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的感觉,象征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艰苦奋斗、不懈探索、奔向小康的光辉历程。我希望各个年龄阶段的人都能从中听出满满的希望和活力。

第四幕是以具有上海情怀的《外滩漫步》开始的。“力量之声”组合演唱的《不忘初心》为全曲画上辉煌有力的句号。

解放周末:这首作品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创作的?

罗威:2020年11月底,我接到了这个任务,当时心里非常激动,对我来说是很大的挑战。12月中旬,我完成了第一稿,在半年的时间里做了几次修改与完善。

解放周末:音乐与灯光的配合非常重要,在创作的时候,你是如何兼顾灯光效果的?

罗威:我在创作时只看到了一些初步的视觉效果图,但我和灯光设计团队从2018年首届上海进博会起就开始了合作,很有默契。

在编曲时,我考虑更多的是让各个声部不断地交织,尽量让这些经典旋律与黄浦江的流动、灯光的律动配合起来。我希望当观众单独听这段音乐的时候,也能给予大家充满画面感的联想。

一个充满人情味的上海

解放周末:2018年,你创作的《外滩漫步》亮相首届上海进博会,这首曲子让很多观众认识了你,当时的心情和这次有哪些不同?

罗威:如果说这次的创作更多的是体现中国共产党的百年辉煌之路,那2018年的《外滩漫步》表现的是一种都市浪漫,我想在音乐中体现人与人、人与历史、人与城市的对话。

我是2007年从广州到上海音乐学院求学的,来上海的第一天我就去了外滩。想家的时候,我也会去那里。毕业后,我用“钢琴随笔”的方式写过外滩的圆明园路、南外滩老码头,还写过广东路和福州路,但迟迟没有写过一首以外滩命名的曲子。我总觉得外滩包含了太多的历史、太多的故事,很难用音乐去简单地描摹。但真正接到这个命题后,我在不到3小时里就完成了曲子的主体部分,随后又用3周时间完成了几次修改和延展,最终有了后来大家听到的《外滩漫步》。

解放周末:你的“钢琴随笔”现在还在写吗?一共写了多少首?

罗威:是的,从2013年11月开始到现在,我写了三百多首“钢琴随笔”。这些曲子最短的只有两分钟,最长的不过5分多钟。音乐是时间的艺术,我想用音乐记录片刻的画面。

在三百多首曲子中,有近两百首都是我写给上海这座城市的“音乐情书”,我用音乐描绘上海的大小街巷和各个时刻,比如《延安高架桥小夜曲》《衡山路的流光》《悠长的华山路》等。有一些忠实听众一直在网上听这些作品,他们说,就像是在追一部关于上海的连续剧,在音符中,他们感受到一个有温度的、充满人情味的上海,每条街、每盏灯似乎都有了生命。

解放周末:为什么坚持给上海写“音乐情书”?

罗威:我很喜欢秋天,上海是一座有秋天的城市,上海的秋天在凉爽中夹着夏天的余温,来这里的第一个秋天,我就觉得自己身上的每一个细胞都迅速地爱上这里。这座城市和我之间似乎没有距离感,我很喜欢汾阳路、五原路、高安路、湖南路,在这些小路上走着,我会与自己对话,就像是一个心灵的空间。我很感谢这座充满活力的城市滋养了我,感谢上海给了我创作的天地。

人物

治愈自己,也治愈听众

罗威的朋友们都很喜欢他的《延安高架桥小夜曲》,他自己对这首曲子的喜爱甚至超过了他的成名作《外滩漫步》。

这首“钢琴随笔”写于2017年6月25日,罗威记得,那时上海刚刚入梅。那段时间,他常常在北京与上海之间往返,他习惯坐最后一班高铁回上海。“出了火车站,当车子驶入深夜的延安路高架桥,我忽然就觉得心安。”如今,《延安高架桥小夜曲》已经有了第四版。

忙碌的时候,罗威一年有一百多天都住在酒店里,有时候有点何处为家的感慨。虽然很多时间都不在上海,但只要一回到这里,他就觉得回家了,有一种温暖熟悉的感觉。

“钢琴随笔”起源于一次自我疗愈。2013年,毕业两年多的罗威陷入了生活的低潮,大概有半年时间里,他对自己的艺术选择感到迷茫。那天,他随性地在钢琴上弹了一首曲子,这首曲子没有题目,就像随手写的日记,名叫《11月26日,上海,阴》。

写了一段时间的“钢琴随笔”后,罗威试着在网络上分享这些曲子,没想到一小时就有一万多人收听。这些年来,他的作品在网络上已经有了数亿次的播放量。“钢琴随笔”不仅治愈了自己,也治愈了听众。有抑郁症患者给罗威留言,感谢他的音乐给自己的生活带来阳光。

“也许是因为我的音乐听起来没有那么深奥,如果说古典音乐像古典文学,那我的音乐更像是现代诗。”罗威说。

在近两百首关于上海的“钢琴随笔”中,罗威有时会加入一些城市中真实的声音,比如延安路高架桥上的行车声、桂林路的雨声、梧桐树上的蝉鸣、秋天踩到落叶上的沙沙声,这些声音也许不是最能代表上海的声音,却是他灵感的来源。他也很难找出哪种声音可以真正代表上海,他只是将此时此地最能打动自己的声音编织进音符里。

上海就是这样一座海纳百川兼容并包的城市,无论来自哪里的人,都会被它深深吸引,并且可以用自己独有的方式表达对这座城市的真实感受。罗威告诉记者,有一位瑞典听众因为他的一首《悠长的华山路》,不远万里真的来了上海。

在网络上“火”了之后,中央电视台《等着我》栏目组找到罗威,请他为节目创作音乐与主题曲,就是后来由周深演唱的《等着我》。

2019年,罗威在长江剧场举办了一场钢琴独奏音乐会,这是他的“钢琴随笔”诞生近6年来的首场音乐会。那场音乐会没有节目单,观众不知道他下一首会弹起什么曲子,一切都像一场偶遇。有听众留言:“这些音乐之所以打动我,是因为我听到了一种真诚。”

今年5月,由罗威参与编剧,与芭蕾舞演员敖定雯合作的舞剧《角色》在上海上演。

罗威变得越来越忙了,未来他将与更多艺术家进行跨界合作,为交响乐团写作品、录制融合爵士风格的唱片,也都在他的日程中。但他说,“钢琴随笔”不会中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