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展览中心百米钢塔顶端“红星闪闪” 时隔近20年迎来本世纪第二次大修
◆上海展览中心建筑外围脚手架已拆除,闪耀的“红星”完成修缮。
近日,人们途经延安路高架时会发现,包裹在上海展览中心顶端长达数月的脚手架已经拆除。位于建筑顶端的百米钢塔和红五星焕然一新,经过阳光照射,越发闪耀。当夜幕降临,在灯光烘托下,更显流光溢彩。
建成于1955年的上海展览中心(原名中苏友好大厦),是上海地标性建筑。这处体量庞大、雕花精美的建筑,镌刻了66年风雨,在城市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也寄托了许多老上海人的特殊情怀。
时隔近20年,上海展览中心迎来本世纪第二次大修,包括钢塔和建筑外立面修缮工程。在庆祝建党百年之际,最具特色的百米钢塔和红五星率先完成修缮。日前,记者走进展馆,独家揭秘修缮细节。
“整容”修复
修缮方案论证达10个月
“昨夜,在上海中苏友好大厦中央大厅的楼顶上,升起了一座金光闪烁的镏金钢塔,塔尖上的一颗红五角星放射出宝石般的光芒。”这是1954年10月16日《解放日报》刊登于头版的消息,足可见当时人们对这处建筑的关注度。
上海展览中心是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由前苏联中央设计院主持设计,主要设计人有前苏联建筑艺术家安德列耶夫、工程师郭赫曼、中国著名建筑师陈植等,曾获“新中国50年上海十大金奖经典建筑”称号。
和许多低调的老建筑不同,由于举办各类文化展览,上海展览中心常常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步入其中,人们很难不为其宏大规模和精美雕花所折服。这处俄罗斯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从天花板、立柱到地坪,无一不透露着精细打磨的匠人之风。
在过去数十年中,上海展览中心经历多次大修小补,最近一次大修还是在2001年。经过岁月洗礼,局部外立面出现细微裂缝。钢塔与红五星遭受风雨侵蚀,变得锈迹斑驳,无法体现俄罗斯风格建筑的原本特色。第三方专业机构还对钢塔内部危险、隐蔽之处的残损构件进行测绘,发现多处变形、缺损。
“钢塔高达110.4米,相比馆内其他建筑设施,更具庄重感、历史感和成就感,也是这次修缮工程中时间最紧、难度最大、要求最高、影响最广、最引人关注的项目。”上展集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按照“修旧如旧”原则,这两处最具特色的建筑部位需要通过“整容”恢复原貌,修缮设计方案论证持续长达10个月。
关键难点在于脚手架。修缮钢塔,需要在空中搭起分量不轻的脚手架。有专家担心,上海展览中心是老建筑,周边地质环境复杂,若搭起脚手架,引起建筑沉降,不仅没起到修缮作用,反而破坏了建筑本身。此外在空中作业,还要克服强风带来的安全问题。
“修缮全程引入人防、技防,采取精细管理,确保没有安全隐患。”上海展览中心修缮项目负责人表示。在钢塔修缮中,施工团队还安装了大量摄像头、传感器,24小时实时监测沉降和倾斜度,一旦超过警戒线,立即启动应急措施。
钢塔“贴金”
金箔面积达450平方米
尽管工期只有3个多月,工艺却繁复多样,有传承更有创新。
这次钢塔修缮涉及1个主塔和4个小塔台基,需要对已经变形发锈的龙骨和钢板进行补强更换。
早年间,钢塔装饰面主要采用镏金工艺技法,但已不符合现在的环保要求。经过专家组提议和评审,升级工艺技法,在保留原有紫铜板的基础上,采用金箔工艺技法,对钢塔作进一步保护和装饰,也叫作“贴金”。
“贴金”工艺尤为考究。钢塔饰面由紫铜板组成,共2024块。施工团队需要把2024块紫铜板一一拆卸,逐个编号、打磨、整形和贴金。完成贴金的紫铜板,还要根据编号顺序一一复原。在全新的金箔工艺技法辅助下,钢塔焕然一新,金箔面积达450平方米。
钢塔塔尖红五星的打造,凝结了数代人的努力。这颗位于高空的红五星,要在酷暑严寒与气温急遽变化的情况下,不变形、不破裂,对玻璃材质的要求很高。早在上世纪50年代,三民玻璃厂玻璃吹泡工唐元华经过30多次试验,终于制成在最低零下12℃,最高120℃区间内不变形的红五星。在2001年大修中,红五星换上了更为结实耐用的玻璃材质。
经过多方配合,在本次修缮中,施工方找到20年前大修时五角星使用的耐用玻璃材质,前后更换五角星不同尺寸规格的玻璃80片,内部灯泡146只,外部芒针24根,让闪闪红星再一次焕发生机和活力。根据检测,修缮完成的红五星,亮度至少可保持10年。此外,钢塔周边的建筑外立面也全面修复。据介绍,展馆全面修缮将在明年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