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民防:铸盾强防 初心和使命在砥砺中坚守

2021-06-30 06:49:16 来源:上观新闻 选稿:孙衍康

人民防空是国之大事、国家战略、长期战略。在党的领导下,上海民防坚守为国强防、为民铸盾的初心和使命。伴随着上海这座人民城市的解放、建设、改革和发展,上海民防在传承中守正创新,在改革中砥砺前行,走出了一条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上海特点的城市民防发展之路,培育形成了“对党忠诚、勇于担当,敢为人先、追求卓越,心怀大局、知责有为,无私奉献、强盾固防”的上海民防精神。

民防精神的孕育凝练

2020年9月19日是第20个全民国防教育日。当天,上海全市进行了防空警报试鸣、人防演练和集中宣传活动,1400多台防空警报同时鸣响,215个街镇、3000多个社区、1600余所学校的212万人参加防空疏散演练,参演人数同比增长15%,创历年新高。这是上海全市连续第13年举行防空警报试鸣。

不仅如此,2019年,上海还以信息化条件下的上海城市防空作战为背景,举行人民防空行动演练,检验军地联合指挥、新型力量运用、实战标准要求、创新成果转化,全面展示了新时代上海人防的建设成果与实战能力。

与70多年的长期准备相比,警报试鸣和行动演练只是一个瞬间。人民防空是“国之大事”“国家战略、长期战略”的极端重要性,决定了必须把准“一线”与“二线”的职责定位、“战时”和“平时”的有机融合、“机遇”和“挑战”的辩证统一。人民防空必须坚决做到“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不备,宁可标准高一点不可要求降一分”。

栉风沐雨数十年,上海民防坚守初心和使命的背后,是一代代民防建设者为理想奋斗、向卓越迈进的执着追求。1977年前后,上海民防发展一度落后,年年完不成国家下达的民防工程建设任务,全国排名倒数第二。1979年,上海市委市政府商调南京军区国防工程专家柴书林来上海负责人防工作,并下达“狠抓10万平方米,1个平方米也不能少”的任务书。

在当时,这个任务异常艰巨。不过,时年已65岁的柴书林说:“人防是为子孙后代造福的事业,我豁出老命也要为上海的人防出把力。”正是在这种无私奉献、强盾固防的精神激励下,上海民防打了一场翻身仗,1979年圆满完成10万平方米建设任务,一举摘掉了落后的帽子,跃入全国人防建设先进行列。

此后,上海民防的发展一次次展现出上海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的创业劲头。1980年,南京军区和国家人防办先后在上海召开民防工程平战结合现场会和学习会,推广“上海经验”。上海民防也连续创造多个全国第一:第一部规范人防工作的地方性法规《上海市民防条例》、第一个在全市范围进行防空警报试鸣的城市、第一个推进防空防灾一体化建设、第一个人防设计科研机构“上海市人防设计科研所”、第一家人防科普教育馆、第一份人防科技期刊《人防科技》、第一份人防报纸《上海民防之声》。

2007年7月,上海承办21世纪民防发展战略国际研讨会,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委员会、国际民防组织以及20多个国家的160多名民防部门官员和专家学者参加会议,观摩上海民防救灾综合演练,共同探讨21世纪世界民防发展。上海民防以放眼世界的胸怀和引领潮流的创新,积极助推国家人民防空事业发展,曾4次被评为“全国人民防空先进城市”。

如今,上海民防继续发扬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精神,在浦东新区深化“国家级人防改革试验区”建设基础上,启动新一轮人防改革2.0版,制定第一部省市级综合性人防建设专业规划《上海市人民防空建设专业规划(2021—2035)》,组建全国第一支民防防护救援志愿服务总队,出台全国首个《民防领域市场轻微违法违规行为免罚清单》,率先向临港新片区管委会交接民防集中授权事项,努力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人防改革政策制度,服务全国人防改革发展大局。

如今,谱新篇、闯新路、开新局已成为上海民防的工作基调。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党的坚定信念、根本宗旨和优良作风在上海民防不断传承、不断凝练,逐渐孕育和形成了新时代上海民防精神,历久弥新。一代代上海民防人传承党的红色基因和革命精神,自觉成为民防发展的使命担当者。

民防治理的改革创新

当前,上海民防正处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节点,建设符合上海超大型城市民防功能定位、与现代战争形态演变相适应、与国防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的现代民防治理体系,成为必须做好的时代答卷。

市民防办党组书记、主任钟杰说:“民防姓民,民防为民,必须充分认识民防工作的根本属性是人民性,民防治理的核心关键是社会组织与动员,民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改革与创新。”而改革与创新的主攻方向,就是构建上海超大型城市现代民防治理体系。

规划是民防建设的龙头。目前,围绕发展目标和主要指标,上海民防出台《上海市人民防空建设专业规划(2021—2035)》,并编制完成《上海市民防建设发展“十四五”规划》。面向“十四五”,上海人防组织指挥和训练实战化水平将大幅提升,城市和重要经济目标综合防护能力显著增强,民防工程、人防警报、疏散基地和应急避难场所建设与城市发展相适应,平时服务和应急支援效能明显提高。到2035年,全市基础人防设施建设和防护能力将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民防建设将深度融入军事斗争准备、融入经济社会发展、融入城市应急管理,一系列重要规划、重大政策、重点项目将逐步落地。比如,“十四五”期间,上海全市参与各类民防训练演练的人数将达到1000万人次。人防专业力量占上海常住人口比例将上升到3‰。五年内,全市将新增民防工程建筑面积达900万平方米,人均应急避难场所面积大幅提升,社区人防宣传教育覆盖率、中小学人防宣传教育覆盖率达到100%。

以战领建、战备为先、防空为要,是新时代上海民防最显著的特征。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被上海民防确立为“训练演练年”。3月16日,上海民防系统举行开训动员大会。此次训练演练贯穿全年,涉及人防组织指挥、工程战备防护、人防专业队伍、社会动员宣传等各领域,将上海16个区分为4个联训单元按纲施训,引得超200万人次的市民、学生和专业人员参加,是近年来范围最广、力度最大、人员最多、考核最严的训练演练。

未来战争强调联战联通。针对应战应急需求,上海正在逐步建成联通市、区、街镇的人防指挥机构,形成覆盖市、区、街镇三级和重要经济目标的防空袭方案体系。人防神经末梢正从市、区人防向每个街镇延伸,从上海向长三角城市群延伸。2019年,沪苏浙皖人防部门齐聚上海,对接国家战略,签订长三角区域人防一体化发展协议,形成31个重点协同项目,推进形成长三角城市群联合防空格局。2020年底,长三角“一网通办”人防事项专窗上线运行,积极助力长三角区域人防一体化发展。

地下空间是城市重要的战略资源。当前,上海正探索重点地区民防工程统筹开发和集中配建的改革举措,优化民防工程功能布局。民防工程正在融入地下空间统一规划和成片联网,成为重点地区开发、城市更新、旧区改造的重要内容。在虹桥商务区、浦东世博地区、虹口北外滩、黄浦董家渡、徐汇和杨浦滨江等地,上海正在着力打造多个精品民防工程。战时用和平时用、常规建和集中建、内部通和外部通将会进一步统筹起来,促进民防工程由单体式向网络式发展,布局更优化、建设更集约,形成互联互通的“地下长城”。

去年,宝山白玉兰广场利用中心城市二次开发的机会,创新民防建设投融资机制,联合城市更新项目进行整体改造,成为“地下民防工程+民防科普教育基地+生态环境绿化”的示范之一。在应急避难场所建设上,上海正按照“融合式建设、标准化嵌入、功能性叠加、多灾种防御”的建设理念,将大中小学、大型场馆、公园绿地及大型开放公共空间统一纳入建设、共同发挥作用,助力增强城市韧性。

创新民防现代治理,最重要的就是坚守人民城市的“人本价值”,提升共建共享的社会组织和动员能力。如今,民防工作已纳入“文明城区测评体系”和“平安城区测评体系”,深度融入政府年度目标管理机制。上海民防还大力实施宣传教育“六进”,进机关、进党校、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进网络,形成以“市级基地为主体、区级基地为支干、街镇基地为补充、社区宣教室为延伸”的宣教体系,依托街镇、村居基层组织,打通社区“最后一公里”。

借势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如何破解民防治理难题?上海民防提出“体系思维是先导,数据统计是基础,数字底座是保障,场景应用是核心,业务重塑是关键”的发展思路,实施科技铸盾强防,构建“三平台一中心”,打造互联互通的人防指挥平台、便捷高效的政务服务平台、智能化的人防监管平台和集成化的信息数据中心。如今,对接“一网统管”,“在用民防工程安全使用管理”“民防防护救援应急处置”等应用场景已经融入上海城市精细化管理。

数十年来,上海民防科研工作也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建立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做实科研平台,做精智囊智库,做强科普策源,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正在为民防转型注入新的活力。民防演练在侦察手段、疏散模式、防护主体、手段运用等方面发生很大变化,“低空神盾”无人机防控系统投入使用,可以实现对“敌”无人机群跟踪定位。工程管理方面,“民防要素箱”物联监测系统接入“一网统管”平台,可实时感知民防工程使用情况,并进行预警处置。可以预见,民防治理数字化转型,将会开启民防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回望峥嵘岁月,使命勇担在肩。胸怀“国之大者”,上海民防守护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坚守人民情怀,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展现出把握时代大势、赢得历史主动的胸襟、格局和劲头。上海民防铸就的坚不可摧护民之盾,将会一直忠诚守护着上海这座人民的城市。

人民防空的人民情怀

“人民防空人民建,人民防空为人民”。民防工程被称为生命工程、民生工程,是实施人民防空最重要的物质基础。现如今,上海已建成民防工程1.2万余处,遍布社区、学校、医院、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另外,轨道交通等地下设施也兼顾设防,供群众防空避难。此外,上海还建成117个不同等级的应急避难场所,1个市级、8个区级人防疏散基地。为方便群众查找身边的民防工程,今年上海将上线“民防地图”,市民在手机中打开电子地图即可找到身边的民防工程。

初心如磐,使命在肩。人民防空以人民为中心、与群众心连心,不仅在战时护佑人民,更在平时造福人民。

1995年,市民防办牵头人民广场地下空间开发,勇开风气之先,创造性地引入社会资本,建成这座面积达5万平方米的民防工程,并创造出联合建设、企业运营、专人维护、安全使用的民防工程建设新模式。在空袭来临之时,这里可有效防范轰炸袭击,配备的人防专用密闭门可隔绝水火、核生化武器的侵入,保护群众生命安全。现在,这一民防工程的部分空间被用作地下商城,在下层配建了可同时停放6000辆车的超大地下车库,成为“平战结合、为民造福”的上海精品民防工程和国内外政要到上海参观和考察的必访之地。

上海民防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位于虹口区广灵四路492号的民防工程,战时用途为物资库,为了缓解周边居民的停车难问题,虹口区民防办结合“美丽家园”建设,以及停车难综合治理民心工程,对该民防工程进行改造,将物资库的平时用途转变为停车库,有效缓解了周边居民的停车难问题。同样的事例还发生在江浦路980号沪东绿地。该地下停车库是一座公用民防工程,杨浦区民防办积极与车库租用单位协调,从124个车位中拿出100个车位作为错时共享停车位开放给附近居民使用。

除了用作停车库,一些民防工程经过改造后还成为社区养老服务场所。位于曹杨街道的金梅园小区建于上世纪70年代,由于没有户外活动场地,小区老人们只能在路边晒太阳。在普陀区民防办协调下,小区里一座已退出序列的民防工程被改建成下沉式广场,拓宽了小区居民的活动空间。位于静安区芷江西路393弄的苏家巷小区,500多平方米的防空洞被改造成居民活动室,包括乒乓球室、围棋馆、舞蹈房、多功能厅等在内的活动设施一应俱全。在莫干山路50号,老旧公用民防工程被打造为M50民防文化艺术创意馆。

以上案例全都得益于上海民防大力推行的公用民防工程公益化使用的政策。经过多年积淀,市民防工程公益化使用的建筑面积已达18万平方米,业态涵盖停车库、仓储、活动用房等七大类别。民防工程在新时代“蝶变重生”,成为城市建设的亮点。

不仅如此,上海民防还建有抢险抢修、医疗救护、防化防疫、消防、治安、通信、运输、对空观察、信息防护、心理防护、空中救援等2万余人的人防专业队伍,市区两级建有17支民防救援队,担负核生化侦测和重大活动安保任务,形成了关键时刻拉得出、冲得上、打得赢的防护救援骨干力量。

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上海民防是起而行之的奋斗者。去年7月,市民防办在淀山湖畔举行“长三角人防一体化水上应急救援演练”,以汛期突发连续暴雨为实战背景,长三角三省一市5支人防救援队伍参加演练,检验联合救援预案,探索战时人防长三角一体化防护,一体化救援新战法、新手段、新机制。演练结束,正值安徽南部地区发生洪涝灾害,参训队伍直接奔赴灾区参与救援。

去年10月,上海民防发扬首创精神,在全国率先成立民防防护救援志愿服务总队,依托16个区建立“一区一品牌”特色专业救援志愿服务力量,满足平战转换、疏散引导、防化防疫、医疗救护、水上救援、心理防护等战时和平时的群众需求。今年5月,上海民防组建了全国首支人民防空空中救援专业队,覆盖整个长三角,形成跨区域立体救援体系。

在党史学习教育中,上海民防推出为民服务“十件实事”,涵盖了打造“民防地图”、推进民防工程平战结合与公益化使用、利用民防工程解决社会停车难问题、做实民防救援志愿服务、拓展民防宣教为民服务功能等项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