汛期下立交积水、高空坠物……这本“蓝皮书”为打造安全韧性城市提出“上海方案”

2021-06-26 16:48:45 作者:王佳妮 来源:东方网 选稿:王珂然

东方网记者王佳妮6月26日报道:上海防汛能力怎么样?高空坠物防治进展如何?在日前举行的2021城市风险管理高峰论坛上,全新发布的《上海城市运行安全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2019—2020)给出了答案。《报告》对自然灾害、城市建设、危化品、公共卫生等上海10个重点行业的运行安全进行剖析,为打造安全韧性城市精准把脉提出“上海方案”

汛期下立交积水怎么办?上海有这套“神器”

上海目前正处梅雨季。每逢暴雨,申城少部分城市下立交总会有出现积水而影响交通。对此,相关管理部门也不断采取应对举措。东方网记者从论坛现场获悉,上海交通行业的“电子水尺+远程视频”已投入防汛实战。

截至目前,上海共有575座下立交,积水监测设备已经覆盖360余处,监控视频已覆盖230处,其中170处监控视频已经接入下立交视频监控系统,便于及时实施排水措施。

此外,上海两大机场也已完成防汛指挥平台升级,未来,信息化技术在机场智慧防汛中将发挥更大作用。机场区域内重点防汛部位的雨量计、电子水尺、河道水位计等新的信息化专用传感器已经加装到位。雨水泵站信息系统、河道监控系统、出海泵闸信息系统和防汛远程视频会议系统等将进一步提升机场防汛监测、预报水平和应急反应能力。

上海地铁和市民出行息息,其防汛能力如何?东方网记者获悉,目前,上海地铁已全面加强立体防控,暴雨天气下各站点的应急处置能力也不断提升。以17号线淀山湖大道站为例,该站与青浦区防汛办曾联合开展防汛防台演练,按照台风天气下的应急处置专项专案,模拟极端天气下滴水湖大道2号口出现雨水倒灌险情,工作人员及时铺设防汛板及沙袋堵漏,快速准确使用应急泵排水,同时做好乘客信息告知和客运组织。 

高空坠物“病因”多 两大平台实现智能化预防

近年来,多起高空坠物事故引发社会关注,玻璃幕墙、外贴面砖、空调支架等成为城市高空坠物的风险源。

市住建委质安处处长、教授级高工李宜宏给出了一组数据:上海高层建筑超过3.9万幢,30层以上建筑超过1600幢;有超过1.3万幢玻璃幕墙建筑,空调外机总数约1276万台,而户外招牌设施也达到了35万块。

如果把城市建筑高空坠物看作是“病灶”,“症状”不言而喻,“病因”则有很多:设计、施工、运维、材料、环境都可能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李宜宏举例称,保温板钉子固定强度不够、基层抗裂砂浆强度低等施工措施不当,也是导致外墙外保温坠落的主要原因。此外,还有人为不合规放置杂物,导致支撑构件载荷超重;材料质量不过关等原因。

防治工作进展如何?东方网记者了解到,2020年,上海累计排查房屋25980幢,发现不少隐患。为此,上海组织了高空坠物管控系统开发,并纳入城市运行“一网统管”体系中,实现由事后应急处置转变为事前主动管控与预防,从源头上降低空中坜物发生概率,解决“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问题。上海市建筑幕墙管理平台也应运而生,该平台将全市约8080幢玻璃幕墙建筑纳入监管,综合分析玻璃幕墙建筑的维保记录、幕墙结构、大楼年龄等信息。

针对防治工作的发展趋势,李宜宏用“五化”予以概括:安全风险区域化、安全防控集成化、工艺提升自动化、安全管理信息化和责任主体市场化。

东方网记者另从论坛上获悉,《上海城市运行安全发展报告》蓝皮书今后每年都将在安全生产月发布。作为第三方智库,同济大学城市风险管理研究院也将持续为上海城市安全运行把脉问诊,推动上海实现更高质量的安全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