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老城区的这片建筑这么好看?竟让这群人冒雨从市区赶来
近日,一场“建筑可阅读”微旅行在松江仓城展开,虽然细雨时落时歇,也挡不住大家的热情。来自杨浦、浦东、黄浦等其他区的近30位市民清晨赶至松江,在本次微旅行宣传大使黄婧的带队之下,一起走读仓城。
本次微旅行线路串联起仓城诸多值得打卡的历史建筑及点位,包括仓城印迹展示馆、大仓桥、杜氏雕花楼、松江布展示馆、艺云阁、张氏米行。
仓城,是明清两代松江府最大的漕粮仓储中心和漕运始发地。古时城筑四门,米业兴旺,繁极一时。至今仓城仍遗存着许多老建筑,是松江府城文化的活化石。
黄梅时节家家雨,漫步烟雨中的仓城,眼前宛如展开了一幅水墨氤氲的江南画卷,平添了几分诗情画意。
第一站 仓城印迹展示馆
在这里,市民们通过多媒体演示,以及丰富的图片文字等,初步了解了仓城的前世今生,更勾起了大家接着走读仓城的浓厚兴趣。
第二站 大仓桥
大仓桥是明代大石桥,也是松江境内最大的石桥。董其昌曾为其作《西仓桥记》,谓之“蓄风气,壮瞻视,莫此为伟”。桥长约50米、高约8米、宽5米,古朴雄伟,横跨于松江市河之上,一立便是五百年。
拾级而上,站立桥头,千年一瞬,烟水朦胧。
桥南,有一亭一院一楼。亭是孟姜亭;院是灌顶禅院;楼是书香茶楼。
第三站 杜氏雕花楼
杜氏雕花楼,历史悠久,是一座古代建筑雕刻精品,其砖柱榫卯色调均是江南水乡民间古宅的典型体现。如今,在历史风貌保护区的建设过程中,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的杜氏雕花楼可以说是整个风貌区拆建过程中成功的典范。
松江非遗传习基地以普及非遗知识、传承非遗技艺为宗旨,是集作品展示、制作演示、互动体验、技艺培训、学术研讨等多项功能为一体的综合立体式展示窗口,成为荟萃松江民俗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互动的主题文化园。
庭院深深深几许,穿门过户,大家无不被这座老楼的精致所惊艳,纷纷拍照留影。
传习基地里的松江非遗展示,顾绣、皮影戏、昆曲、余天成堂传统中药文化、江南丝竹、叶榭软糕等,也让大家大开眼界。
雕花楼还有一处网红打卡点——雨巷。戴望舒的《雨巷》便是在松江写成,“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第四站 松江布展示馆
松江布,早在元朝黄道婆时期就负有盛名,随着时间的推移,松江布的织造工艺、布匹资料已经鲜有传承。松江布展示馆,通过松江布的展示,向大家传递松江布经纬之间的温暖,重现松江百姓精湛的织造技艺。
第五站 艺云阁
“艺云阁文化艺术空间”位于仓城老宅“王氏宅”。王氏宅占地1200平方米,原为明代朱御史宅基地,后依次易手顾、陆、王三氏。抗战前,王子彝买下该宅,1937年再修仪门,新建了前厅,故王氏宅又称王子彝宅。仪门始建于明代,青石门枕石,东西两侧为明代砖雕,王子彝长子王尚德据《大学》《中庸》拟定、王子彝镌刻匾额“庄敬日强”,意为“要有庄严持重、敬慎严谨的态度,才能进步自强”。
正巧,“云间童画·地平线——学生画展”正在艺云阁举办,展出的近150张风格、主题各异的水墨、水粉作品,均是由松江地区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
在艺云阁的后院,还有一处曲径通幽的境地。1975年王子彝去世时,后人栽下的10多棵杉树,如今已然成林,另有90余年枣树一株,及数十年树龄的橘树、枇杷树、银杏树,还有一口清代石井尚留其间。
第六站 张氏米行
建于民国时期的张氏米行,为松江区文物保护单位,建筑风格为江南传统民居。旧时开米行,南为临河楼,北有碾米车间,仓房式,重檐顶。修复后的张氏米行将历史解封重现,让记忆摸得着,让时光看得到。
孩子们看到这些从未见过的老物件,无不充满了惊喜。
建筑可阅读,街区可漫步,城市有温度。本次微旅行活动结束后,市民们意犹未尽,纷纷表示对松江又加深了一份认识,松江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充满着魅力,不愧为“上海之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