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三省一市24所高校参展上交会 高校展区带来158项自主创新科研成果

2021-04-17 06:51:11 来源:上观 选稿:吴春伟

上海科研人员发明出了新冠假病毒?昨天,记者走进今年第八届上交会,发现这项“COVID-19冠状病毒的假病毒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项目现身高校展区。原来,同济大学研发并提供了一种新冠假病毒细胞模型,其核心专利就在于改造假病毒的糖蛋白结构,形成简便高效且成本合理的疫苗保护力检测技术。

今年共有来自长三角三省一市的24所高校参展上交会,高校展区展出158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科研成果。在战疫之年,从“测毒”到“防毒”,再到“杀毒”,都有新装备亮相。

荧光标记测病毒

在高倍电子显微镜下,人们可以观察到新冠病毒结构,它们身上的冠状棘突是病毒包膜表面的糖蛋白。而同济研究人员对病毒棘突蛋白进行编辑和改造,将其打上一种“绿色标记”,表达荧光蛋白和荧光素酶,成功组装出安全的假病毒。这样一来,假病毒感染宿主细胞系后,就会表达出荧光素酶。当抗体能够阻断假病毒感染时,用酶标仪检测荧光素酶的表达,便可计算出接种疫苗后所产生抗体的中和力。

这项技术填补了生物医药行业内的空缺,目前已成功覆盖了新冠病毒在英国、南非、巴西等地首先发现并报告的变异毒株,具有高重复性和可靠性。这一方法适用于疫苗接种后和疫苗采购时的抽查检测,可以发展成为第三方检测机构的一项长期抽查检测项目。

“七件套”防病毒

作为上海交大医学院护理学院研究者,杨艳、谢歆基于实际使用需求对一次性医用防护服进行人性化的改良研发,与东方国际(集团)有限公司下属纺织科学研究院服装研究所专业人员合作,为鞋套部分的里层和外层分别增加一层硅胶层,通过“鞋垫”提高了摩擦力和附着力,并且在“绑腿”部分增设了固定束带等。除了带与不带鞋套的防护服,这套一次性医用防护装备系列还有5个产品,包括:一次性医用套头式隔离衣、一次性医用胸挎包、一次性医用脚套、医用N95口罩、一次性医用防护帽。

“在防护级别较低的日常防疫工作中,身穿防护衣的护理人员往往是手机和本子没地方放,因为防护衣几乎都不设口袋。”杨艳、谢歆取出一个她们自己设计的一次性随身挎包,包袋主体材料就是用于手术器械等包装的无纺布,属于边角料再利用;而挎包的系带则可以经过消毒循环使用。据悉,这“七件套”自身防护解决方案均已申请专利。

紫外射线杀病毒

在华东理工大学展台,AiRobot智能巡航紫外线消毒机器人正在“自行巡航”。这款机器人利用波长253.7纳米的紫外灯光对室内空气进行辐照灭菌,同时拥有自主导航技术和手动操控技术,能够根据规划轨迹自行进行定点消毒或循环移动消毒,满足多房间、多空间和布局复杂的室内环境定时精准消毒要求,适用于医疗机构、洁净车间以及公共场所、家庭居室等不同场景。有意思的是,它在结束任务后,还能自动回程,完成充电续航,真正做到无人看管、照样干活。

另一类消杀装备则是嵌入式的,将高品质深紫外LED封装技术应用于净水器、保温杯、加湿器等需要健康安全保障的外周产品中。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技术人员打开一个看似普通的保温杯,取下外盖,触摸内盖,内盖竟然显现LED屏字样,上面表明当前水温达到90摄氏度,提示避免喝水烫伤。更神奇的是,单击盖上的按键,就能开启杀菌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