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烈墓碑前 90岁老战士为10岁孩子上特殊党史课
①90岁高龄的老战士刘石安(左二)为小学生们讲述自己与战友们的战斗经历。 本报记者 袁婧摄 ②全国首个消防英烈纪念馆日前在上海建成开放。图为少先队员深切缅怀英勇牺牲的消防指战员。本报记者 赵立荣摄
“很多资料里写我在朝鲜时十七八岁,我今天悄悄告诉你们:当年急着参军报效祖国,我虚报了两岁,其实当年刚踏上抗美援朝战场,我才不过15岁,比你们现在大不了几岁……”
昨天,来自上海新四军“沙家浜”部队历史研究会的5位平均年龄近90岁的老战士,在龙华烈士陵园青松绿柏下、英烈墓碑前,与一群平均年龄10岁的小学生们追忆先贤、敬献鲜花,讲述自己和牺牲战友们所经历的惊心动魄的故事。
现场,有的孩子屏息凝神,仿佛穿越进了烽火岁月;有的则大胆提问“爷爷,你们当时到底怕不怕”;还有的,对老战士们胸前的一枚枚勋章感到特别好奇:“究竟哪一枚功勋章里藏着你最深的纪念”……
“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战斗英雄们曾经的铿锵誓言,如今让孩子们频频点头,并在其间汲取精神力量。
“想念战友,就要把他们的精神一代代地传下去”
“那是1949年5月,我们打赢了这场战斗,解放了上海,但有些战友,却永远留在了这里。”龙华墙前,老战士们一字排开,敬献鲜花,用目光“触摸”着石碑上的一个个名字,仿佛又置身于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曾参与上海战役的主力部队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20军的刘石安特意在这一天穿上笔挺的军装,打了红色领带。胸前的军功章,记录着他和战友们经历的每一场战役。
在陵园中一路走来,身挂无数勋章的老战士们被人们纷纷围住要求合影。老战士们来者不拒:“对要求合影的人来说,这大概也是一种‘以英雄为荣’的荣耀感,我们要保护好,也是一种传递革命精神的方式。”
细看下,老战士们胸前有些勋章的缎带已被岁月磨砺得失去了颜色,但每一枚勋章背后的故事他们始终了然于胸。
刘石安回忆起浦东之战,“歼灭了敌人的有生力量,封闭黄浦江口敌军的海上退路。”战争胶着时,第59师177团八连连长周瑜荣决定亲自率领突击排逐个攻下敌人的碉堡。此时副连长请求自己指挥战斗。两人争执不下的当口,指导员白怀不声不响地带领突击排出战,一鼓作气攻下21个地堡。战斗结束后,白怀却不见了。刘石安难忘当时的场景:战友们在敌军子母堡附近的一条战壕里,发现了白怀的遗体。他整个身躯被厚厚的泥土埋在下面,只露出半只鞋。牺牲时年仅26岁。“他的鲜血流在浦东大地,也流在我们心里。”
“我也90岁了,今天来看望我的老战友。想念他们,就要把他们的精神一代代地传下去。”刘石安说。
“擎旗自有后来人”
“小朋友们从小要有志气、有理想、跟党走,做革命的接班人,好不好?”
“好!”
孩子们齐声回答。
事实上,为了讲好红色故事,老战士们与报童小学、东方航空等单位长期结对,常常主动深入学校、社区讲故事。“和孩子们讲,就不能长篇累牍,要讲得生动,短小精悍。”老战士王伟方在长期宣讲中有了自己的心得。现场,他也生动讲起了那段冰雕连的故事。
王伟方说,自己当兵那年才15岁,因为担心年龄不够不能参军,就虚报了2岁年龄。在长津湖战役中,他和战友们没有足够的御寒衣物,穿的“仅一件抵御中国南方地区寒冷的大棉衣,里面只有夏天的单军装,戴的是大盖帽,脚上穿了一双跑鞋;本来有袜子,但路一走多,袜子就酥掉了”。黄浦区报童小学四年级同学金若琪围坐在一旁,听着听着蹙起了眉头,握紧了拳头:“好紧张啊,我好像能感受到雪地里的冷,比电影里看到的还激动。”
她说,自己之前从校史中了解过上海解放的故事:1949年2月,中共报童学校党支部正式建立,“报童近卫军”侦查敌人布防情况,绘制地图送给解放军;5月27日,上海全部解放了,报童们又在第一时间向上海市民奔走相告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
“擎旗自有后来人。”老战士们说,我们把亲身革命经历讲给青年听,讲给孩子们听,讲中国共产党的故事、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是希望下一代珍惜现在,努力上进,坚定信仰,将来更勇敢斗争,报效祖国,创造更好的未来。
为了更好地接驳时代,近来,老战士们还主动“触网”,参与了报童小学组织的 “红色印迹” 系列之 “与英雄对话”主题活动,以网课为载体,讲述革命历史,将爱党、爱国、爱家乡的家国情怀深深地根植于孩子们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