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时评丨“校内减负”不能变成“校外增负”

2021-03-23 13:56:26 作者:郝冬梅 来源:东方网 选稿:郁婷苈

内容上超前超纲,方式上应试刷题,这些都违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部分社会培训机构以由难到易的套路式教学,让学生在短期学习中获得拔苗助长式的“伪成功”,满足家长急于求成、望子成龙的心理。而家长间的攀比、不顾孩子特点的盲目跟风,引发“全民学奥数”“一周7天都要上培训班”等教育痛点。“校内减负”之后出现了“校外增负”现象。(3月23日《人民日报》)

当前,“校内减负、校外增负”成为基础教育痛点。一边是各地学校大刀阔斧的减轻学生负担,而一边却是“校内减轻的负担”变成了“校外增加的负担”:学生们被从“教室”送到了“市场”。有人说,“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的罪魁祸首是家长。表面上看,家长确实是罪魁祸首,然而仔细想想把这样的大棒打在家长身上也是冤枉的。把学生送到“市场”的是家长,但是把学生逼到“市场”的却不仅仅是家长,而是教育考评模式,而是成才衡量标准。

“把童年还给孩子”的口号震天响。我们确实也能读懂“把童年还给孩子”的善意,有几个家长不想把“孩子的童年”还给孩子们!没有几个家长想看到自己的孩子“头悬梁锥刺股”,没有几个家长想看到孩子“做作业做到深更半夜”。

为了减轻学生负担,教育部门做的事情可谓很多:控制作业的数量;限制在校时间;禁止小学一二年级布置家庭作业;课后作业必须在学校完成;禁止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上的竞赛;不准搞排名考试,不准发布考试成绩。这些都是有益的措施。然而,为何还是出现了“校内减负”却“校外增负”的尴尬现象!

问题出在了“成才焦虑”上,而根本的问题是出在了“考评模式”上。当“分数”一直是学生的“命根”的时候,当“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一直抽打着“素质教育的指挥棒”的时候,当“上大学”是出人头地“独木桥”的时候,“校内减负”之后出现“校外增负”也就不足为奇了。

破解“校内减负、校外增负”基础教育痛点的一怪圈,要从需求与供给两端入手,一方面打破“唯分数论”,优化评价体系,淡化分数焦虑,一方面要提升学校教育的质量与水平,提高课堂效率。成才评价的标准改变了,上大学的路径不再是“唯分数”了,找工作的标准不再是“唯学历”了,升迁的标准不再是“唯帽子”了,在课堂上该学到的知识都学到了,该掌握的知识都掌握了,谁还去社会培训机构“去花钱”!

对于处在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来说,过多、过重的校外培训已经成为学习负担减不下来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是,把孩子从“教室”送到“市场”的,绝不仅仅是家长。“校内减负”变“校外增负”的死结打开了,痛点也就自然没有了。说到底,评价机制不便,则校外机构的生意只会越做越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