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社会科学院:以城市更新为抓手强化双向赋能

2021-03-02 06:31:58 来源:上观新闻 选稿:孙衍康

构建“中心辐射、两翼齐飞、新城发力、南北转型”的空间新格局,让上海城市空间格局再次迎来关键跨越。其中,主城区既是承载高端核心功能、体现“中心性”的主要区域,也是发挥引领带动作用、体现“辐射性”的关键所在。“十四五”时期,要把握好超大城市主城区的发展规律,强化双向赋能,优化和集聚核心功能,促进市域发展格局整体优化。

第一,把握好中心辐射效应。

纵观纽约、伦敦等国际大都市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一些普遍规律:国际大都市普遍呈现出“核心—外围”的圈层结构,城市核心功能更多集聚在城市中心;城市中心集聚的核心功能迭代,从传统的经济、文化向科技领域扩展,并且更加注重生态、生活等多个维度的支撑功能建设。

城市的核心功能集聚程度和能级越高,资源要素向周边地区扩散的能力就越强。以最具标识度的金融服务为例,作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核心功能区,陆家嘴、外滩等地区与纽约曼哈顿、伦敦金融城相比,在金融市场、机构、人才、产品等方面的规模和能级、集聚和辐射力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这对“十四五”时期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第二,内外联动强化双向赋能。

研究显示,核心功能优势不突出、非核心功能聚集程度过高,是我国超大型城市面临的普遍问题。上海主城区作为建成区、老城区,新增发展空间有限,应当摆脱增量发展的思路,建立存量空间合理利用的新发展模式,构建以非核心功能有序疏解促进核心功能高效集聚的发展路径,明确疏解什么、集聚什么,促进人口、土地等资源要素在主城区内外优化布局,协同提升主城区和郊区新城的发展能级。

一方面,推动实施“功能—产业—人口—空间”四位一体的实施框架,促进主城区内部空间的优化提升。“十四五”期间,应以城市更新为抓手,以强化“四大功能”为主攻方向,统筹考虑交通、资源、环境以及公共服务等要素与实施框架的相互衔接。

比如,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有序疏解不符合未来发展主攻方向的非核心功能和核心功能中的非核心环节,将腾挪出的发展空间有序导入核心功能。

又如,将产业结构调整作为重要举措,持续推进创新型经济、服务型经济、总部型经济、开放型经济和流量型经济等新业态高效集聚,不断强化产业功能和服务功能。

再如,将人口结构调整作为重要任务,通过市场选择和政策引导合理控制主城区人口密度,促进宜居城市建设。

此外,加强中央活动区功能复合,提升“一江一河”沿岸地区功能,以高水平城市副中心开发带动中外环区域发展,提升虹桥、川沙、宝山、闵行片区专业功能,补齐发展短板,提高经济密度。

另一方面,加快构建优势分工、紧密协作、抱团发展的区域一体化功能体系,促进主城区与外部空间协同发展。市域范围内的“两翼”“新城”和“南北”作为上海大都市圈的第一圈层,理应率先承担主城区功能有序疏解的载体职能。要按照独立综合性节点城市的定位加快建设“五个新城”,破解郊区发展“灯下黑”现象,形成主城区内外“双向赋能”的发展格局,实现“水(多中心区域)涨船(主城区)高”。

第三,双管齐下协同提升能级。

一方面,推动城市有机更新,提升空间发展质效。比如,整体推进韧性城市建设,增加公共空间和公共绿地数量,提升城市系统性抗风险能力;强化城市设计、城市色彩、公共空间艺术等规划,促进地下空间资源合理利用,形成高品质立体化空间体系。

另一方面,强化城市场所营造,建立高品质生活环境。比如,在数字经济、数字生活、数字化治理、新型基础设施等领域抢占先机,增加优质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形成优环境、抓投资、促发展的强大合力,确保非核心功能“出得去”、核心功能“进得来”、优势发展资源和要素“留得住”。

(作者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