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里的中国》首期为何是他?走近齐鲁百岁先贤——伏生

2021-02-15 19:27:00 来源:齐鲁网

齐鲁网·闪电新闻2月15日讯 历史长河中的文物古迹,每一件都有他的守护者,都有催人泪下的故事。这个春节,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凭借其深邃的思想穿透力和艺术感染力,引发现象级传播。首期节目《尚书》中,演员倪大红以精湛演技传神塑造了年逾九旬的名儒伏生,让观众沉浸在古老的故事中久久不能忘怀。

这位生于乱世,以命护书、皓首传经的百岁先贤,老家就在山东;而节目中,伏生向晁错传书、让撒贝宁动容落泪的一幕,就发生在千年前的齐鲁大地。

秦博士为守文脉 以命藏书护书

片中倪大红饰演的伏生自述:“渤海、泰山之间为青州,我的老家就在这一带”

伏生,名胜,字子贱。司马迁在《史记·儒林列传》中专门为伏生做了传:“伏生者,济南人也。故为秦博士”。秦时统一天下,伏生因自幼攻读《尚书》,通晓儒学精髓,被立为博士。公元前213年,秦始皇焚书坑儒,推行“挟书律”:“敢有挟书者族”,即对收藏违禁书籍的人处以灭族的酷刑。古代文化典籍遭到了极为严重的破坏。

“秦时焚书,伏生壁藏之。” 寥寥数语,是伏生在那个动荡年代做出的选择。为躲避灾祸保存《尚书》,伏生与妻子儿女离开咸阳回山东老家,途中,儿子为护《尚书》与乱兵以命相搏而亡,妻子也挨饿受冻,死于荒野。

汉惠帝四年(公元前191年)废除“挟书律”,并下令搜集以前散失的各种古籍。政令甫下,朝野文士为之雀跃,伏生当然也是其中一位。正当伏生沉浸在《尚书》终可重见天日的喜悦中,却发现壁藏之书损坏严重。《尚书》本来有篇目百篇,而伏生所藏因年久侵蚀,完整的篇目仅余28篇。于是伏生依其早年诵记的内容,参照保存下来的书简,口传于世,名声日隆。据资料记载,汉初讲授书学渐兴,伏生功不可没。

将《尚书》还于天下 此生无憾

伏生学问精深,讲书有方,很快被朝廷得知。汉文帝刘恒正下令寻求民间熟知《尚书》者到朝中授学,而曾为秦朝博士、且有丰富教授经验的伏生是最理想的人选。然而,那时的伏生已经九十多岁,步履蹒跚,无法远行。思贤若渴的汉文帝,便派太常掌故晁错,赴伏生老家,当面请教《尚书》。

数月后,晁错根据伏生所讲终于将《尚书》比较完整地记录下来,并用汉代通行的文字——隶书写定,这就是传之后世的今文《尚书》文本。

《尚书》,这部“政书之祖,史书之源”,秦朝博士伏生以命护之,终传于天下。

汉无伏生 则《尚书》不传

传而无伏生 亦不明其义

伏生之功,不仅在藏书,更在传书。由秦到汉,正是中国古代文字演进的关键时期,篆书变为隶书,字体变化很大,汉人用隶书,但是先秦的各类经典则是以篆书或者是古隶书写而来。字体无法辨识,内容自然也读不懂。

后人颂曰:“汉无伏生,则《尚书》不传;传而无伏生,亦不明其义。”若没有当年伏生的壁藏,就没有今文《尚书》;没有伏生对《尚书》的阐释,其中精义难为世人所了解。

据传王维作《伏生授经图》(局部)

为纪念伏生皓首传经的功劳,相传唐朝诗人王维曾作《伏生授经图》,画中年老的伏生敞胸赤足,身披麻衣,骨瘦如柴,但目光炯炯,一幅仙风道骨状。这幅画现存于日本大阪美术馆。还有明代文人画家杜堇也画过一幅《伏生授经图》,现藏美国大都会艺术美术馆,亦是一幅传世名画。

杜堇《伏生授经图》现藏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斯人已逝,高山仰止。正是因为有了无数“伏生”,华夏文明才能弦歌不辍。

资料来源:孔子研究院《儒家故事》

齐鲁网·闪电新闻2月15日讯 历史长河中的文物古迹,每一件都有他的守护者,都有催人泪下的故事。这个春节,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凭借其深邃的思想穿透力和艺术感染力,引发现象级传播。首期节目《尚书》中,演员倪大红以精湛演技传神塑造了年逾九旬的名儒伏生,让观众沉浸在古老的故事中久久不能忘怀。

这位生于乱世,以命护书、皓首传经的百岁先贤,老家就在山东;而节目中,伏生向晁错传书、让撒贝宁动容落泪的一幕,就发生在千年前的齐鲁大地。

秦博士为守文脉 以命藏书护书

片中倪大红饰演的伏生自述:“渤海、泰山之间为青州,我的老家就在这一带”

伏生,名胜,字子贱。司马迁在《史记·儒林列传》中专门为伏生做了传:“伏生者,济南人也。故为秦博士”。秦时统一天下,伏生因自幼攻读《尚书》,通晓儒学精髓,被立为博士。公元前213年,秦始皇焚书坑儒,推行“挟书律”:“敢有挟书者族”,即对收藏违禁书籍的人处以灭族的酷刑。古代文化典籍遭到了极为严重的破坏。

“秦时焚书,伏生壁藏之。” 寥寥数语,是伏生在那个动荡年代做出的选择。为躲避灾祸保存《尚书》,伏生与妻子儿女离开咸阳回山东老家,途中,儿子为护《尚书》与乱兵以命相搏而亡,妻子也挨饿受冻,死于荒野。

汉惠帝四年(公元前191年)废除“挟书律”,并下令搜集以前散失的各种古籍。政令甫下,朝野文士为之雀跃,伏生当然也是其中一位。正当伏生沉浸在《尚书》终可重见天日的喜悦中,却发现壁藏之书损坏严重。《尚书》本来有篇目百篇,而伏生所藏因年久侵蚀,完整的篇目仅余28篇。于是伏生依其早年诵记的内容,参照保存下来的书简,口传于世,名声日隆。据资料记载,汉初讲授书学渐兴,伏生功不可没。

将《尚书》还于天下 此生无憾

伏生学问精深,讲书有方,很快被朝廷得知。汉文帝刘恒正下令寻求民间熟知《尚书》者到朝中授学,而曾为秦朝博士、且有丰富教授经验的伏生是最理想的人选。然而,那时的伏生已经九十多岁,步履蹒跚,无法远行。思贤若渴的汉文帝,便派太常掌故晁错,赴伏生老家,当面请教《尚书》。

数月后,晁错根据伏生所讲终于将《尚书》比较完整地记录下来,并用汉代通行的文字——隶书写定,这就是传之后世的今文《尚书》文本。

《尚书》,这部“政书之祖,史书之源”,秦朝博士伏生以命护之,终传于天下。

汉无伏生 则《尚书》不传

传而无伏生 亦不明其义

伏生之功,不仅在藏书,更在传书。由秦到汉,正是中国古代文字演进的关键时期,篆书变为隶书,字体变化很大,汉人用隶书,但是先秦的各类经典则是以篆书或者是古隶书写而来。字体无法辨识,内容自然也读不懂。

后人颂曰:“汉无伏生,则《尚书》不传;传而无伏生,亦不明其义。”若没有当年伏生的壁藏,就没有今文《尚书》;没有伏生对《尚书》的阐释,其中精义难为世人所了解。

据传王维作《伏生授经图》(局部)

为纪念伏生皓首传经的功劳,相传唐朝诗人王维曾作《伏生授经图》,画中年老的伏生敞胸赤足,身披麻衣,骨瘦如柴,但目光炯炯,一幅仙风道骨状。这幅画现存于日本大阪美术馆。还有明代文人画家杜堇也画过一幅《伏生授经图》,现藏美国大都会艺术美术馆,亦是一幅传世名画。

杜堇《伏生授经图》现藏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斯人已逝,高山仰止。正是因为有了无数“伏生”,华夏文明才能弦歌不辍。

资料来源:孔子研究院《儒家故事》

闪电新闻记者 李娇阳  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