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过程民主”接地气察民情聚民智 上海人大书写新篇章

2021-01-22 06:09:50 作者:王海燕 来源:解放日报 选稿:李宗焕

在上海人大历史上,刚刚过去的2020年注定是浓墨重彩的一年。盘点这一年的人大履职,有几个意象颇具代表性。

“一只口罩”的入法,让上海成为全球首个将公民戴口罩写入地方立法的城市,这也是上海疫情防控法治保障的缩影。

“一座彩虹桥”的扩点,将更多居民“家门口”的建议带到立法机关,也生动诠释了“全过程民主”。

“一条鱼”的立法,制定了全国首个长江流域特定物种保护法规,彰显了上海贯彻实施长江大保护战略的胸襟与气度。

“我们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人大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蒋卓庆说,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认真贯彻全过程民主的重要理念,充分发挥人大代表在城市建设和治理中的重要作用,让上海市人大工作展现新气象、做出新作为、迈上新台阶。

奏响依法防控之歌

2020年一整年笼罩在新冠疫情的阴影下,上海的立法与时间赛跑,与病毒抗争,奏响了依法防控之歌。

去年2月7日上午,50多位常委会组成人员戴着口罩,审议并全票通过了一项紧急立法《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全力做好当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决定》。据了解,从起草到《决定》最终表决通过,仅仅花了10天。这是全国首个疫情防控地方性法规。

值得一提的是,《决定》明确了佩戴口罩的规定,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丁伟表示,上海应该是全国乃至全世界第一个将公民佩戴口罩写进地方立法的城市。

8个多月后,防疫“三件套”——佩戴口罩、个人卫生、保持社交距离,正式写入《上海市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条例》。《条例》明确,在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期间,进入公共场所应当按照要求佩戴口罩,并保持社交距离。

一只口罩的“入法”,背后是上海防疫法治保障的缩影。回溯这一年,2月的《决定》是应急立法,10月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条例》是常态化立法,加上5月针对疫情防控一揽子修改12件法规,这一整套组合拳共同构筑起上海疫情防控的法治防线。

夯实优化营商环境法治之基

跨区转移经营为不少企业所困扰,公司想迁到其他区,但这个区不肯放,因为公司一转移,税收也随之落到其他区了。不过,这一现象已大为改观,这得益于上海人大一部法。

2020年4月10日,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审议通过《上海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这是国务院条例施行后地方出台的第一部优化营商环境立法。《条例》第42条明确规定,企业可以在本市自主选择主要办事机构所在地,并依法登记为住所。各区、各部门应当对企业跨区域变更住所提供便利,不得对企业变更住所设置障碍。

为落实这个条款,本市开通了“企业跨区迁移服务专窗”,还成立了“三委三局”跨区迁移工作专班,集中对诉求进行协调解决。截至去年11月底,已有3.5万家企业通过迁移新政完成市内迁移。

“多少年都推不动的事,这次就推动了,这一条落实过关了!”市人大财经委主任委员戴柳说,市人大专项监督调研组将条例中70条细分到153款,要求每个部门逐条自查,并落实相关配套政策,第42条就是其中一条。

去年12月10日,这些对应配套文件在上海人大网公开,32个市级部门制定的116项配套政策都有迹可查、有案可循。“由全市人民监督一部法的具体实施,这在上海人大史上从未有过。”戴柳说,开了“天窗”的部门肯定会有压力,而压力也是最好的动力,倒逼政府加快放管服改革步伐,让市场主体更有感受度。

让企业有感受度的不止这部法,去年6月18日,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上海市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例》。这部法规同样“干货十足”。最硬核的莫过于“两个五”——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担保放大倍数原则上不低于5倍,担保代偿率可以达到5%。这一刚性规定大大释放了本市政府性融资担保功能,有效缓解中小企业担保难问题。

围绕“老小旧远”推动民生改善

这一年,市人大围绕“老小旧远”推动民生改善,并着力提升城市治理法治化水平。

去年12月30日,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上海市养老服务条例》。作为一部综合性立法,《条例》涵盖了养老服务领域的方方面面,浓缩了上海“大城养老”40年来的积极探索和实践所得,被视为一部引领上海未来养老服务发展的“基本法”。

“旧改”被视为天下第一难,上海迎难而上,市人大将其列为专项监督重点,围绕如何处理好保留保护和旧区改造的关系、怎样破解资金平衡难等问题,每到一站都热烈讨论,一起探索破解难题的政策和法治途径。

《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以来,市人大开展了为期一年的常态化执法检查,和各区人大联动,发动各级代表,检查的足迹遍布全市16个区,开展了70余次调研和暗访抽查。代表深入社区、商场、学校、医院等各类场所,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变化。代表们感叹:“一直在翻垃圾箱,没有一次让我失望!上海垃圾分类已从‘盆景’长成‘风景’。”

去年5月,《上海市中华鲟保护管理条例》表决通过。为一条鱼立一部法,这在地方立法史上尚属首次,也开创了国内特有物种立法的先河。“出台这样一个法规,就是最好地落实长江大保护战略。”市人大农业与农村委主任委员孙雷说。

聚焦“十四五”愿景期待和本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短板,市人大常委会“开门问策”,充分汲取人大代表的智慧。面向全市1.3万余名四级人大代表开展问卷调研,回收有效问卷8159份,文字建议1390条。与此同时,3570多名各级代表围绕“十四五”民生改善主题下社区,与1.2万余位居民面对面座谈,收集到3900多条建议,共绘“人民城市”新蓝图。

让基层民主“感知”更“可用”

“‘街谈巷议’成为立法者的考量,基层民主可‘感知’更‘可用’。”虹桥街道基层立法联系点联络员刘旭感叹,一年多的参与实践,让他对“全过程民主”有了更切身的认识和理解。

这一年来,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基层立法联系点不断“扩点提质”,从原来的10个点扩展到25个联系点,覆盖全市16个区。

这些联系点开进了居民区、村委会、工业园区,向下延伸察民情、向上直通传民智,架起了一座座普通民众与权力机关之间的“彩虹桥”。据统计,去年初至10月中旬,联系点共组织调研、座谈会100多次,征集意见1776条,有143条意见在地方立法中获得采纳。

基层立法联系点正全面成为接地气、察民情、聚民智的“直通车”。丁伟说,为了充分发挥联系点在立法“全过程民主”中作用,以前联系点主要在法规审议环节发挥作用,现在已延伸到立法前和立法后。比如在编制立法规划中征求意见,在法规表决通过后进行执法检查和评估。

这一年,市人大将“全过程民主”贯穿于上海人大工作的各方面和各环节,努力做到听取民意全过程、联系基层全方位、落实民主全链条。为拓宽代表联系人民群众的渠道,上海各级人大不断深化“家、站、点”作为收集社情民意平台的功能内涵,目前全市已建立6248个“代表之家”“代表联络站”“代表联系点”。“把听取民意的触角延伸到离市民、离市场最近的地方,才能反映真问题、实建议。”代表们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