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快评丨分析“鸡娃”现象有助于科学施教

2021-01-13 14:00:37 作者:卞广春 来源:东方网 选稿:桑怡

北京市海淀区被称作“中国教育的青藏高原”,海淀黄庄则被奉为“宇宙补习中心”,而海淀妈妈更以“鸡娃”的教育方法闻名——她们不停给孩子打鸡血,不断给孩子安排学习和活动,不停地让孩子拼搏。同时,海淀妈妈也热爱学习,热衷交流“鸡娃”秘籍,甚至,在她们的带动下,越来越多不甘落后或不敢落后的家长正在走进“鸡娃”的队伍。临近期末,“鸡娃”家长们这种焦虑的心情也达到峰值。(1月12日《光明日报》)

“鸡娃”妈妈扎堆出现,看上去是教育在新时代体现了很大的作用,影响了家长们的思维,诱导着家长在共同的教育焦虑下促使孩子成为出类拔萃的人;实际上,是一部分不懂教育的家长发挥“鲶鱼效应”,他们不惜时间和代价,为了改变自己命运,过多地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忽视孩子的成长和未来,形成了所有家长都忙于超前培养孩子的“鸡娃”现象。

现实中,有不少父母的学历很高。恰如一位家长所说的那样,本科毕业在海淀区相当于“文盲”级别,“海淀的高知家庭特别多,竞争很激烈”。可是,高学历的家长,不意味也不等同于就懂得教育科学、很有教育能力,能够依靠自己的认知,按照科学的方法,把极具个性的孩子,培养成他们心目中的人。

因为除了每个孩子的个性、能力存在区别以外,不同经历、不同职业、不同经济基础的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观念上也存在显著差别。如果硬要找出这些家长的共同点,那超前培养、突出特长、挤进名校,往往代表着他们的内心愿望。可超前培养给了家长心理上的欣慰,突出特长、挤进名校给家长带来了面子上的喜乐。对孩子而言,超前培养、突出特长、挤进名校都是孩子的“现在时”,与孩子未来的理想还存在很远的距离。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薛海平和其博士生高翔通过一项追踪调查发现,家长的教养方式可以分为专制型、权威型、宽容型和忽视型,“鸡娃”现象是典型的专制型或权威型的教养方式。复旦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沈奕斐也认为,父母容易产生“鸡娃”现象,一种是对孩子严格要求,希望孩子形成正确的行为规范;另一种不只是严格,也跟孩子商量,但与孩子商量结果有出入时,又会用种种理由说服孩子上很多培训班,让孩子接受现状。专制型或权威型家长,显然不懂得教育,不会以孩子为中心,而是将个人观念强行套在孩子头上。

分析“鸡娃”现象,有助于公众弄清教育的本源,推进科学施教。但让不懂教育的家长不带娃,是另一个问题,这与让吃货节食一样艰难。正因为此,广大教育工作者应该意识到改变“鸡娃”现象既任重道远,又无可替代。一方面,学校教育要承担更多的责任与义务,以科学的教育引导孩子和家长,不要再为家庭增加教育焦虑;另一方面,“鸡娃”现象的火,很大一部分是由形形色色的校外辅导班点起来的,严格监管能减轻家长和社会的焦虑。

孩子可塑性强,个人成长和知识积累是一生的事,眼前一阵子或几年的强压式教育违背了教育规律。科学养育孩子,必先观察孩子、了解孩子,其次是谨慎出手,快乐为首,不以家长想法强烈干涉孩子。父母的教育方法和手段不正确,可能酿成意想不到的后果。这有可能现在就看到,改起来容易,有可能很远的将来才会体现出来,家长却看不到,更改不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