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首个!浦东的这个主题式课程,把联合国目标、博物馆和学校“连连看”

2020-12-26 21:49:35 作者:​浦东发布 来源:​浦东发布

消除饥饿、消除贫困、性别平等

……

你知道联合国的

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吗?

如今,这些关系到人类命运共同体未来发展的关键词,已走进浦东的部分中小学课堂,成为师生关心、热议的话题。而将两者紧密联系起来的,正是浦东在全市率先探索的联合国目标“博物馆+学校”的创新课程。

近日,上海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在浦东图书馆举办项目研讨及阶段性展示活动。栩栩如生的食物手工小制作、设计精美的节粮爱粮小书签,以及留言板上的上百条留言,展现了这一课程从9月进入首批9所项目学校后的成果。

2015年9月25日,联合国193个成员国在峰会上就正式通过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希望从2015年到2030年间以综合方式彻底解决社会、经济和环境三个维度的发展问题,使之转向可持续发展道路。“这一决定不仅仅是所有国家需要执行的方针,而且也是教育培养人的素养与综合能力的基石。”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相关课题发起人李军介绍,今年9月,浦东以联合国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为切入点,以博物馆资源为媒介,率先探索建设“博物馆+学校”课程育人新模式。

李军介绍,浦东乃至上海,拥有丰富的博物馆资源,它们和联合国的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多有连接。利用金融博物馆,可以帮助学生学会科学理财,为消除贫困出一份力;借助历史博物馆的资源,引导学生懂得光盘的意义,为消除饥饿节约每一份粮食;参观自然博物馆,则在心里种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种子,明白人是自然的一份子,只有尊重自然规律,人类才能拥有良好健康与福祉。

在目前的疫情情况下,“博物馆+学校”课程采用“线上和线下”的方式,在“做”“观察” “探究”“设计”“想象”“体验”“反思”等活动中,帮助学生拥有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自身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并注重培养协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初步掌握社会实践与调查的方法、信息资料的收集、分析与处理的方法和研究探索的方法,养成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社会、对他人、对自我的责任感。

“如果下学期还有这样的课,我还会选修。”项目实验校——上海市实验学校南校学生施承希是一位小小博物馆爱好者。她从小学开始,便跟随父母参观了很多上海的博物馆,还将博物馆作为旅行中的必去打卡点,英国的大英博物馆、上海的上海博物馆,都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9月开始,她每周五的选修课时间,便会和20多位伙伴一起,学习拓展课程《走访博物馆》。在老师的指导下,他们在一家家博物馆中“云穿梭”。而课程里的每一家博物馆,都与联合国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主题词相关。厕所博物馆的那节课,让她和同学们第一次了解到“原来方便这件事,一点也不简单”,这世界还有很多地区没有数量足够、卫生条件达标的厕所,不但污染了环境,很多人因此感染疾病甚至死亡。而学习任务单上的问题,也促使施承希和同学们开始思考和讨论:作为地球的一份子,自己还能做些什么?

“博物馆+学校”首批9所课程项目校涵盖小学和初中阶段,其中就包括上海市项目化学习三年行动计划首批项目实验学校——上海市金杨中学。校长邢春认为,“博物馆+学校”这一课程的“5E”教学模式(参与Engagement、探究Exploration、解释Explanation、拓展延伸Elaboration、评价Evaluation),和该校正在努力开展的教学方式变革非常契合,课程在实践中也受到了师生的欢迎。未来他期待这一课程能更多地带领师生走出课堂,融入博物馆的情境之中,真正构建线上与线下、学生与社会、学校与博物馆之间的学习新途径,提供“馆校深度合作”新经验,提升学生未来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