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文化嘉年华 带你走进海派文化开端与起源的典藏之所
上周末,一年一度的上海市民文化节“社区日”(以下简称“社区日”)如约而至。为呼应今年市民文化节“我的小康我幸福·社区日嘉年华”的主题,徐家汇街道准备了丰富精彩的文化活动,邀请市民一起感受近在咫尺的小康生活嘉年华、体验“家门口的幸福生活”。
这是徐家汇藏书楼,也是海派文化开端与起源的典藏之所!徐家汇藏书楼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具有重要影响,是世界三大汉学文献中心之一。
“社区日”当天,徐家汇街道在上海气象博物馆举行“文明互鉴:上海图书馆徐家汇藏书楼珍稀文献掠影”讲座,特邀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阅览部副主任徐锦华,为大家讲述徐家汇藏书楼的故事,慕名而来的人们穿越时空,通过徐家汇藏书楼的珍藏史料与百年前的古人“交流”。
主讲人
徐锦华
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阅览部副主任
在讲座开始前,一组充满历史感的图片首先将人们带入了百年前的时空,而这些图片,全部来自徐家汇藏书楼的珍贵馆藏。尽管有些图片在今天看来并不稀奇,但在100多年前,它们却是上海开始中西文化交流的明证,也令上海站在了当时中西文化交流的前沿。
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阅览部副主任徐锦华说,徐家汇藏书楼的馆藏精品中,上海土山湾印书馆版的一本名为《中式小楼的说明》的图册尤为珍贵,该图册记录了1903年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二世订购、由上海土山湾建造的中式小楼的图样和文字说明。
图片说明:1903年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二世订购、由上海土山湾建造的中式小楼的图样
图片说明: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二世订购、由上海土山湾建造的八角亭图样
徐家汇藏书楼是见证中西文化交流的著名文献中心,其丰富的中外文献资料既展现了中西四百年来文化互动的宝贵成果,也展示了上海在近代化进程中吐故纳新的创新成就。
“徐家汇藏书楼始建于1847年,经过1869年和1897年两次扩建,形成独立的两层藏书楼。上层藏西文典籍,收有十数个学科的欧西图书8万余册;下层为中文书库,萃聚历代善本及各地方志约12万册。收藏汇集了十七、十八世纪中西交流的丰富资料。”徐锦华介绍,上海图书馆徐家汇藏书楼以众多珍贵历史文献编织起四百年来“东学西传”与“西学东渐”的历史脉络,形成以西方汉学、历史、宗教、地理、艺术、哲学、科学为特色的中外文献馆藏,涉及英、法、德、西班牙、葡萄牙、荷兰、意大利、丹麦、希腊、拉丁文等近20种语言。
1591年科隆出版的拉丁文十五卷本,清代的手抄六卷本,以及存世量极少的1858年后九卷初刻本,可谓《几何原本》的三代同堂,它们都来自徐家汇藏书楼的珍稀馆藏,无声纪念着在“会通中西”的过程中做出过贡献的中外前贤们。
图片说明:欧几里得几何原本,克拉维乌斯评注,1591年
图片说明:《几何原本》,伟烈亚力、李善兰(译),1858年
随后的讲座中,徐锦华还分享了当时中国第一本百科全书——被称作“第一部中国百科全书”的《中华帝国全志》、外国人眼中的孔子像等。从这些文献来看,不少外国作者在观察当时中国现实社会的同时,也加入了不少主观想象。比如,当时流传于外国人的孔子像中,孔子身后的三角形门楣偏欧式,脚下的马赛克地砖更是欧式风格无疑;外国人绘制的中国码头图像中,则将当时中国的码头画得如同欧洲的码头一样繁华热闹…...
此外在本次演讲的上海气象博物馆(原徐家汇观象台),从1873年至1936年的气象观测数据,也被详实地记录在名为《徐家汇观象台月报》的文献中。
建立于1872年的徐家汇观象台,拥有自1874年起无间断的观测记录,是我国唯一得到世界气象组织认证的“气候观测站”。近一个半世纪前人们开始的一项科学实践,与今天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实实在在的连接,令人感叹这些前辈先贤勇于创新实践的同时,也感受到如同时光穿梭般的奇妙。
讲座结束后,由上海气象博物馆工作人员带领听众们参观了上海气象博物馆,了解上海100多年来的气象观测和发展进程。据悉,今年7月起封闭修缮的徐家汇藏书楼,也将在不久的将来重归古籍爱好者们的视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