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天骗了一个村,信息时代要带带老年人

2020-10-25 09:04:00 来源:央视网

第一天,进村,送鸡蛋牙膏,扩散消息;

第二天,发放毛巾茶杯,提出礼品限量;

第三天,礼品升级,宣传保健品;

第四天,收押金发贵宾卡;

第五天,按约退押金返现;

第六天,收大量押金卖货;

第七天,卷款跑路……

最近,一个下沉到乡村诈骗的典型案例一经报道,引发热议。事情其实是发生在2017年,在安徽庐江县泥河镇胜岗村,一个诈骗团伙花了七天时间,成功诈骗村民34900元。

前不久,这个诈骗团伙落网,被依法判决,村民被骗的钱款被追回发放。

“千金散尽还复来”,骗子也伏了法,这看似一个完整的故事,但是留给我们的教训和思考,应该继续。

单纯的老人没错,错的是狡猾的骗子

有些人会说,骗子的手段并不高明,是一些老年人爱占小便宜。但占点小便宜,从来都是人性中的一部分,是趋利避害的一种正常心理反应,不必过多苛责。

换个角度,这些老年人选择相信那些进村的“爱心人士”,不还是因为他们心中相信世间有真诚与美好吗?

相反,我们最不能接受的,恰恰是这种状态:当面对真正的爱心活动,没有人愿意相信了。这样的尴尬,才是悲哀的。

所以,错在骗子,而不是受害者,我们始终要搞清这一点,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老年人被骗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只能去指责老年人。找到骗子,将其绳之以法;追回赃款,将其返还受害者手中,这才是该做的。

微信图片_20201025084122.png?x-oss-process=style/w10

花了三年时间,安徽当地的警方做到了,这种“不因时间流逝而放弃追寻正义”的工作态度,值得提倡。

现在,不少农村地区都安装了广播喇叭。完全可以像城市里社区一样,日常循环播放预诈骗的提示,对典型案例多做总结、多普及。出现一个套路,就揭穿一个套路,然后广而告之,最大限度挤压上潜在的受骗市场。

把骗子的套路说出来,说给更多的人听,让骗子无话可说。这是我们这些围观者,能够顺手而为的。

多一些人性措施,就少一些数字鸿沟

当下,数字经济、数字社会都是最热的词汇。但是对于绝大多数老年人说,由于先天知识结构和思想认知的限制,他们并不是那么容易融入滚烫的时代浪潮中,他们成了被冷落的社会边缘人。

2018年,据《中老年人上网状况及风险网络调查报告》显示,我国中老年群体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占比高达95.6%;50岁及以上中老年网民,三成每天上网3小时以上,近一成每天上网6小时以上

使用手机上网,是一件没有门槛的事情,但是如何辨别互联网世界的真真假假,对于老年人来说,他们的表现恐怕还不如一个十来岁的孩子。

老年人之所以成了骗子们热衷下手的群体,正是在于横亘在他们面前的信息壁垒和数字鸿沟。

国庆期间,有网友在无锡火车站拍到了一张“无健康码”通道的照片,发到网上,一下子就冲上了热搜,引来十几万点赞。

这张照片很普通,就是个牌子,上写着几个大字“无健康码由此进入”,下面还有温馨提醒标明涉及的问题:“老人机、手机没电、无微信、不会操作、无手机等问题”。

小小的一个牌子,为什么会引发如此强烈的共鸣?正是因为它搭起了一座桥梁,让在数字时代无所适从的老年人顺利地跨了过去。

陪伴,才是预防老人被骗最好的方式

前两天,六旬阿姨被“假靳东”抖音账号骗得团团转的新闻,也刷屏网络。这暴露的,不仅是老人们在互联网世界表现出的懵懂和弱小,还有他们精神世界里的孤独。

我国的空巢老人,在2016年就已经超过了1亿,占老年人总数一半,独居老人超过2000万人。当他们的孤独和情感难以寄托时,有了手机,也就顺势输送到了网络。

所以,出现类似的上当受骗的情况,这不仅仅是一个法律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解决这个问题,不仅需要警方等司法部门、社区等行政部门的大力出击;还需要每一个你我,共同去关怀,去普及。

工作之余,把看到的一些诈骗新闻,随手转发到家庭群;没事的时候多跟父母通通话、聊聊天,这些都是力所能及的事情。我们做了,骗子们便难做;我们做得好了,骗子们便无事可做。

在信息爆炸的移动互联网时代,一定程度上来说,老人才是孩子。只有让他们和年轻人交流得多了,了解的大千世界深入了,才会建立起最起码的防御。

陪伴,不论是线下的还是线上的,才是预防老人被骗最好的方式。让老人们和我们在一起,哪怕现实中难以实现,至少让我们保持线上的在一起。

在一起,便有了力量和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