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快评丨“博物馆进校园”是送给孩子们的历史文化大礼

2020-10-24 10:07:38 作者:徐建辉 来源:东方网 选稿:桑怡

日前,教育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中小学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教育教学提出明确指导意见,进一步健全博物馆与中小学校合作机制,促进博物馆资源融入教育体系,提升中小学生利用博物馆学习效果。(10月19日中国新闻网)

读史明志,学习历史文化知识,触摸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不但能够提升学生的历史人文素养,开拓他们的眼界,还能让孩子们更加深入的了解自己的国家和民族,增加对祖国的热爱,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并进一步坚定奋发图强的信念和决心。

可见历史教育和人文熏陶也要从娃娃抓起。而各类博物馆里丰富的馆藏文物,就是活的历史、文明的结晶,是孩子们学习中华历史、感知华夏文明、传承文化自信的最好载体。

“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对于正在求知成长阶段的广大中小学生,也需要博物馆里的历史文化知识的涓涓滋养,因此推动博物馆进校园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所谓厚积薄发,不管学生们今后学什么科,或是走上哪条人生道路,从事何种工作,多学点历史,多积淀一点历史文化素养,哪怕是多长一点这方面的见识,也都是没坏处的,并且也许不知什么时候就能用得上、用得好。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进中小学生利用博物馆开展学习,促进博物馆资源与课堂教学、综合实践活动有机结合,取得了显著成效。这次教育部和国家文物局两部门在前期联合调研的基础上,出台了上述《意见》,无疑标志着“博物馆进校园”迈向了新阶段。

可以看到,《意见》着力推进针对中小学生的博物馆教育资源开发应用,强调要精心设计博物馆教育内容,经常性组织开展参与面广、实践性强的展示教育活动。要开发博物馆系列活动课程,结合中小学生认知规律和学校教育教学需要,充分挖掘博物馆资源,研究开发自然类、历史类、科技类等系列活动课程等等。

《意见》还指出要拓展博物馆教育方式途径,要求创新博物馆学习方式,以促进学生学习为中心,增强博物馆学习的趣味性、互动性和体验性。还将博物馆青少年教育纳入课后服务内容,鼓励小学在下午3点半课后时间开设校内博物馆系列课程,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专题教育活动等。

在长效机制建设上。《意见》则提出要建立馆校合作长效机制。部署学校、博物馆共同构建常态化的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工作机制。要求各地教育、文物部门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工作协调机制,加强经费、人员、物资等方面条件保障,提升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能效。

博物馆是历史的宝库,也是教育的宝藏,出台《意见》,推动“馆校融合”,促进博物馆资源的教育利用,实现“博物馆进校园”的制度化、规范化、系统化,意义重大。这是国家送给孩子们的一件历史文化“大礼”,也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一项育人兴史“大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