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劳模在上海丨建筑师玛德琳·唯斯:爱国际化的工作,也爱上海的人间烟火

2020-09-30 09:50:01 作者:郑倩 来源:东方网 选稿:赵春苑

波浪形的岸线外开阔的黄浦江水天相接,扑面而来的微风让人心旷神怡,岸边的芦苇也忍不住在风中欢快地摇曳.......行走在上海南外滩滨江步道上,感受到的是快节奏的城市里一种难得的舒适慢生活。

图片说明:上海南外滩滨江步道(视频截图)。来源:上海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促进中心

从几近废弃的轮渡岸口到亲和的滨水休闲空间,你也许很难想到这样深得人心的城市公共空间出自一位外国建筑师之手。十六年和这座城市的朝夕相处,让她对这里人的生活状态有了深刻的理解,对这座城市的品格更是了然于心,设计的建筑作品也因此广受赞誉。

十六载,最自豪自己的作品带来城市天际线变化

出生于德国博普芬根的玛德琳·唯斯(Magdalena Weiss)跟中国的缘分要追溯到上学时候起。中学时代,学校里开设的历史课程中提到中国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深深地吸引了唯斯,这是她最早了解到这个遥远、神秘而又具有吸引力的东方国度。

建筑学专业硕士毕业后,唯斯一直从事建筑设计行业。1997年,她加入德国gmp建筑师事务所,在汉堡总部工作。2003年,gmp事务所赢得了上海临港新城规划方案国际征集设计竞赛后,决定在上海设立代表处,唯斯也决定接受这个挑战,留在上海带领设计团队一起完成项目。

图片说明:唯斯在2020年上海市白玉兰纪念奖颁奖仪式现场。图片来源:德国gmp国际建筑设计公司

从临港新城管理和服务中心到中国商飞总部大楼,再到南外滩滨水公共空间、张江科技城总体规划,16年来,唯斯在上海完成了众多知名设计项目,其中最自豪的作品就是东方体育中心。在她看来,东方体育中心项目在她职业生涯中占据着核心地位,而对于整座城市来说,2011年落成的这一高水平现代体育设施也成为上海城市发展的标志性建筑。

她回忆说,东方体育中心建设的时候正是上海世博会筹划时期,大约在2010年,那时整个城市的发展都在沿黄浦江两岸推进。“当时,上海世博会园区正在进行旧城改造,将很多老工业厂房迁移出去,这对整个城市发展来说是个巨大的变化。”

图片说明:唯斯的设计作品上海东方体育中心。图片来源:Marcus Bredt

作为城市天际线的设计者,唯斯对于城市风貌的理解深刻独到。她说,全世界从没有哪个城市像上海这样,将新与旧、历史与现代结合得如此紧密。无数次站在黄浦江岸,开阔的视野让她感叹一条黄浦江竟能把一面的老城厢和另一面的摩天大楼融合地这般完美、和谐。

过去的十六年,整个城市的规划设计总体来说经历了几代理念。最初的一代理念是借助上海中心城区的辐射力将旧有的小城镇发展成为卫星城。第二代理念的重点是考虑如何在现有的架构上,提升城市品质、生态环境。南外滩滨江空间贯通工程正是第二代规划理念的体现,通过将历史建筑和老城厢的肌理辐射到滨江区域中,利用现有资源开发出更好的生态环境。

她强调说,gmp的设计理念中极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融入城市的“身份”,通过对旧建筑的重新利用,构建属于这个城市独特的品格。

“对我们来说,南外滩滨江贯通是一个比较特殊的项目。这里非常贴近城区环境,它不是纯粹的景观设计,更有城市设计的要求。”

图片说明:南外滩滨水空间深受市民喜爱。图片来源:Marcus Bredt

唯斯娓娓道来当时的设计思路,“我希望保持本地特色,保持与老城厢的关联。整体设计以黄浦江为背景,目的是吸引人们回到上海老城区。我们希望漫步道能够与这些老巷子相连接,不管从哪条小巷子走都能进入漫步道,漫步道的路口处也会安放标志牌,就在这些顶棚边上。我们希望漫步道能有多个面对小巷的入口,这些入口连接了街道、小巷,将历史感接入了南外滩。虽然上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许多新事物进来了,但我们还是想保留上海自己的特色,脚步或许应该慢下来,把历史的东西多留一点下来,多一点老树新花,少一点推倒重建,把新和旧结合起来。”

回首16年来深度参与城市建设,唯斯感受最深的正是城市发展不断向黄浦江推进。南外滩滨江空间、西岸空间、黄浦江沿岸建筑的设计等都有所体现。“这种趋势几乎是从10年前世博会时候开始的。如今的滨江一带早已发展成熟,既有古老的工业遗存,也有新的大楼,人们的生活品质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爱精彩的工作,也爱接地气的生活

在16年的漫长岁月里,唯斯见证了城市巨大的变迁,也欣慰自己成为城市天际线变化最直接的参与者。与此同时,她十分满意自己个人的日常生活始终保持稳定。她说最喜欢上海的一点就在于,在这里既有高端前沿的工作,又能过普通的市井生活。

“我一直住在浦西的市中心,有着稳定的生活环境,这对我来说非常重要。上海是一个既有接地气的生活,又能有国际化的工作的城市。这两点在这里如此紧密地结合。”她解释说,“可能早上我来办公室,就和全球的顶级设计师一起讨论建筑方案,但下班后我就骑着一辆自行车穿梭在大街小巷,两边是林荫树木,周围是普通人,过着普通的生活。我很喜欢这种既有精彩事业又有普通生活的日子。”她说着,脸上洋溢起幸福的笑容。你能想象在8小时忙碌的工作之外,作为一家德国公司上海分公司负责人的她,对于在上海的“普通”生活是多么热爱。

图片说明:唯斯在接受东方网记者采访。

新冠疫情期间唯斯一直待在上海。她说,中国农历新年的时候她还在德国与家人团聚,了解到疫情开始暴发,便一边联系国内了解同事们的状况,一边在德国采购了200只FFP2型口罩,装在行李箱里准备亲自带回国内,分给上海公司的50多位同事。然而航班骤停打乱了她的计划,她只能前往汉堡gmp总部办公,远程掌控各个建筑项目的进展情况。

由于在中国经历了2002年SARS暴发,亲眼见证了中国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所以这次疫情发生后唯斯并没有特别恐慌,航班一恢复,就在第一时间回到了上海,带领员工们井然有序地实行了一系列防疫措施复工复产。

由于建筑行业工期长,预算初期就会考虑一些不可控自然因素,所以这次疫情暂时还没有显现出对其的显著影响。“中国有很多优质的建筑项目,但竞争也很激烈,因为也有很多优秀的中国建筑设计公司在和我们竞争。我们一直努力争取拿到更多优质项目,也十分乐观地相信,这里的经济情况很快就会恢复。”

图片说明:德国gmp国际建筑设计公司规划设计的张江科学城。

在她看来,上海可能是中国最具活力、最有韧性的城市之一。“我们能够密切地注意到上海的发展,因为过去我们做临港的城市规划,然后又参与了张江科学城这个大规模的项目,为上海这座快速发展的城市塑造更好的环境,现在我们又开始做临港片区的建筑项目,我们经历了几代城市规划。”

“上海对外国理念始终保持开放态度,并且很快就会将这些先进的外国理念吸收融合,而这正是推动上海不断变革创新的巨大动力。所以我们相信,上海能给我们公司和全世界带来一个美好的明天。”

在她的寄语里,她深情地写道,“很感激我有机会生活在上海,成为这个开放社会里的一员我感到十分幸运,我希望继续这样的生活方式,在过着自己的普通日子的同时保持和世界对话。”

图片说明:唯斯的寄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