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时评丨乡村版“乐队的夏天”点燃文明教化灯火

2020-08-26 09:39:59 作者:杨朝清 来源:东方网 选稿:郁婷苈

贵州六盘水市大湾镇海嘎小学在一座2600米的大山上,最初只有两间教室十多名学生。三年来,顾亚老师和校长郑龙一步步把这里建设成一所完全制小学,还把音乐带到了孩子中间,奇迹般地组建了两支乐队。近日,两支乐队的11个孩子完成了首场属于自己的演唱会,在直播平台上有超过142万人围观。(8月24日《光明日报》)

清代诗人袁枚这样写道,“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在大山深处,一群孩子因为音乐变得与众不同。借助于神奇的互联网, “大山里的摇滚乐队”引发关注。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如此评价这次演唱会:“让未来的乡村教育不仅有课上,有老师教,体育、美术、音乐也都能全面发展,到那时候,或许每年都有乡村版的‘乐队的夏天’。”

“音乐是平等的”,从昔日自卑、内向、认生变为今天的阳光、自信、开朗,音乐给乡村女孩带来了巨大的改变。与城市里的孩子相比,乐队成员或许活得并不轻松;有个12岁的女孩放学后不仅要照顾家里人,还要去山上割草喂猪,“背篓都快有她的身体那么大了”。音乐或许不能直接改变孩子们的命运,却能够改变他们的精神面貌,让他们通过音乐的方式“离世界更近一点”,拥有丰盈的精神世界和自由舒展的灵魂。

长期以来,乡村学校的音体美教育处于一种相对缺失的状态,这一点在欠发达地区表现得尤为明显。音体美教育资源的匮乏以及对音体美教育缺乏足够的价值认同,导致乡村学校的音体美教育有些时候流于形式,远不能满足学生需求。实际上,乡村孩子除了需要接受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也同样需要文化层面和精神层面的“营养输送”——音体美教育的缺失,不可避免会影响孩子们德育、美育、体育,影响他们的综合素质与全面发展。

乡村音体美教育的短板在本质上也是一种权利贫困,要走出困境,需要多管齐下。说到底,大山里的孩子并不是模糊、空洞的符号,而是一个个真实、可爱的人;他们也和城市孩子一样,有接受更加优质教育的需求。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政府、市场和社会三方力量在良性互动中分担责任。

一所几乎要办不下去的乡村小学,在教师们的坚守和努力下,逐渐发展壮大。每一个学校,是一堆火;每一个老师,是一盏灯;乡村教育具有春风化雨的惊人能量,一所小学也可以成为乡村的文化中心、文明源头,甚至可以成为资源调配的纽带,撬动产业结构的调整。

乡村教育作为一盏“希望之灯”,不仅能照亮和温暖孩子们前进的道路,也有助于助力乡村振兴,改变乡村的面貌。乡村版“乐队的夏天”通过音乐打开了一扇窗户,让更多的光亮和希望照进来,不仅给予孩子们的人生更多的可能性,也让乡村有了更多“旧貌换新颜”的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