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高考作文有啥特点?上海卷强调哲学思考,实用性写作成趋势

2020-07-07 14:47:39 作者:傅文婧 来源:东方网 选稿:汪竞立

东方网记者傅文婧7月7日报道:受疫情影响延期举行的2020年高考今天上午正式拉开帷幕。每逢高考,语文考试作文题都会成为大家津津乐道的讨论对象。今年的高考作文题全国各地共有11道,其中全国卷3题、新高考2题、北京卷2题、天津、上海、江苏、浙江等省市各1题。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副研究员叶丽新在接受东方网采访时表示,整体来看,今年的作文命题清晰明确,在延续中有发展变化,情境材料能够很自然地融入到试卷当中。

作文题最重要、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学生能够在第一时间理解考题的意思和要求。叶丽新表示,虽然各地考题的表达方式不尽相同,有些偏感性,有些偏理性,但总体来说今年的考题都非常清晰明确,避免让考生发生“走弯路”的情况。

“在延续中发展变化”是今年作文题的另一特点。“无论是历史故事还是当下的生活现场,或者是我们提炼出来的生活经验,总体来说,我觉得所有的材料情境都呈现得比较自然。”叶丽新在分析考题时说,“无论是社会大背景当中的大事件,还是生活中的小事件,总体来说它进入试卷的路径都是比较自然舒服的,能够感受到外部世界与学生个体成长之间的链接,所有这些材料都能够引导学生去加强体悟和反思,从外部世界当中去发现意义,来表达自己的体验,来与人分享。

今年的考题重点致力于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思考外部世界当中的一些意义,“在外部世界与学生个体的成长、个体意义之间建立内在关联。”叶丽新强调,写作最根本的意义,就是要去发现、去表达、去分享。

上海卷的作文题阅读材料为“世上许多重要的转折是在意想不到时发生的,这是否意味着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考生需要谈谈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叶丽新透露,上海卷的这道题目令人感到惊喜,也是今年考题中的一点“突破”。首先在命题上很“直截了当”地提出一个问题,而这个问题又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需要考生带有一些哲学思考,“它有助于我们去认识世界,需要调动我们自己的理性精神去思考这样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这对于学生未来的成长,怎样去认识世界等等,具有一定的意义,同时还需要站在一定的高度去思考问题。”

拿到今年的全国卷作文题,不少考生在网上感慨“材料很长”“有点懵”。据悉,全国卷的三道题目均提供了比较详细的阅读材料。全国I卷考题取自春秋战国时期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位历史人物,请考生选取感触最深的人物,写一篇读书会上的发言稿。全国II卷要求考生以“世界青年与社会发展论坛”的中国青年代表身份,完成一篇以“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为主题的中文演讲稿。全国III卷则请考生给即将入学的高一新生写一封信,主题是“如何为自己画好像”,与他们分享自己的感悟与思考。此外,在新高考II卷中,要求学生客串《中华地名》节目主持人,以“带你走近”某个地方为主题,写一篇主持词。

写发言稿、主持词或是写信,这都是日常生活中会遇到的实际需求。叶丽新表示,今年考题中实用性写作发展倾向较为明显。在具体的设计中,考题中的情境任务都能贴合学生的生活现实和认知实际。“情境和任务融为一体,任务既有实用性,也有一定的趣味性,应该能够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能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感受到写作的真实意义和功用。

在公平下兼顾选择是今年全国卷和北京卷的重要特点。“全国I卷,在同一份材料的基础上,选择不同的人物来进行写作。”叶丽新分析道,“大家的起点是一样的,但是在同一个起点之下,又能有选择的倾向性,这样既能保证公平,又有选择的开放性,我觉得是非常好的一种做法。”

北京卷的两道考题,看起来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材料,引导的也是两类完全不同的文体写作。第一题是以北斗三号卫星发射成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55颗卫星全球组网部署为例,根据材料中提到“每一颗卫星都有自己的功用”的内容,请学生联系生活进行思考,写一篇议论文。第二题则请考生以“一条信息”为题,联系生活展开想象,写一篇记叙文。

叶丽新透露,原本对看起来“不相关”的两个选做题有些担心,但今年的命题除了明面上的差异,依然能看到其共性的地方。“两个话题材料都是来源于生活当中的事件,一个是大事件,一个是我们生活中的一种细节性体验,但它们都来自于生活。”只是命题时考虑到学生可能会有信息的盲点,或者是每个人关注的兴趣点不同,所以用两道看似差异很大的命题来兼顾公平性。“但总体还是让学生从我们生活当中的大事小事去引发出自己思考感悟。”这道作文选择题,仍然拥有共同的基础,“你还是要去保持对生活、对社会、对现状的敏感性,然后作出自己的写作反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