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做了23年红娘,她眼中“老爸老妈婚恋史”到年轻人“主动寻爱”

2020-07-06 14:50:12 作者:熊芳雨 来源:东方网 选稿:李宗焕

东方网记者熊芳雨7月6日报道:“疫情后我们线下门店第一天开门,就来了两位90后姑娘,此后前来的男生女生明显增多,均主动提出情感诉求。”谈到疫情常态化下申城民众婚恋观念的变化时,梅园婚恋创办人红梅老师开门见山,青年人在择偶上比以往表现得更为迫切。

红梅老师从上海第一批现代婚介所成立开始就一直在婚恋领域,从事红娘工作23年,在她眼中人们“寻找缘分”的过程发生了明显变化,从介意回避到主动推销自我。而当下,很多原来有不恋、不婚或拖恋、拖婚倾向的单身青年,开始有了择偶紧迫感。“我跟他们沟通这个问题,他们的回答是,现在认识到,社会在发展过程中,会出现很多突发的、不可预测的事件乃至灾难。所以,亲情的支撑、家人的扶持变得比以往更为重要。父母给子女的是老家庭,而子女还必须建立新家庭,让亲情、生命在新时代延续下去。”

沪上有流行说法“50年代爱劳模、60年代靠工农、70年代海陆空、80年代找老九、90年代找大款”……红梅老师回忆道,早期上海人找对象相当“实惠”,有很多不成文的规矩,比如,不仅重视“24只脚”、“36只脚”和“三转一响”,还要考虑配偶的行业和职位,地域也非常重要。

“那时候,结婚就是找革命战友,只要对方家庭出身不错,根正苗红就行。如果是共产党员、劳模就更好,经过介绍,相处一下,几乎没有成不了的。”在红梅老师眼里,当时的青年大都单纯,无所谓“恋”,只有“婚”,别说感情基础、共同志向,有的夫妻甚至话不投机。

婚介所早期在报纸上打广告,语言也是简单且保守。大多只是自我条件的罗列,一句话中仅包含性别、年龄、职业、身高、工作生活地区等信息,再留个电话号码,比如“某女,37岁,大专院校教师,身高1.66米,离异无子女。”90年代比较讲究学历,征婚的关键词就变为:“大专学历,月工资百元,婚后单位可分房,有调动能力,国内外均可。”20世纪开始,加入如“有品位”“爱生活”“烧菜好吃”等标签,并采用“我很想找到你,与你相濡以沫,相伴终身”“不求漂亮的外表,只求善良的内心”等抒情语言,“独立婚房”这样的条件也会被单独列出。

随着媒介形式的变化,从建立网站,到微信平台和会员微信群,还有婚介机构开通婚恋情感电台,帮助迷途中的年轻人答疑解惑,为陷入婚姻困境的中年人打开心结。但无论婚介的方式怎么变化,本质上是一样的,就是提供一种人与人之间认识了解交流的牵手平台。

红梅老师说,现代人对理想婚姻和另一半的要求越来越高,不只是物质上,精神追求也在提升。比如,三观是否相符,在一起后能不能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这些在婚恋择偶中的权重提高。当情感因素成为择偶重点,地域之说也就相对淡化了。“在多年服务单身青年的过程中,我也发现不少适龄单身青年择偶的内驱力不强,又缺乏恋爱经验,所以婚姻大事悬而未决,这让家长们十分无奈,也万分焦急。但仅上周我们就成功配对50多对,可以明显感到沪上单身青年的观念发生了变化”,红梅老师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