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上推出“2020年首届上海非遗购物节” 线上同时直播

2020-06-13 06:10:05 作者:叶祝弟 来源:文汇 选稿:单冉

今天是我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沪上推出“2020年首届上海非遗购物节”,以“文化上海云”和抖音为线上主平台,连接起传统文化与当代品质生活。把非遗送上直播平台,并与购物节联动,激发了经济活力。

各种各样的节庆活动,带来的不仅是一次消费行为,也是一种文化狂欢。非遗购物节更是对疫情中受压抑情感的补偿和释放。借助云平台、网络直播,通过“云相见”,更多人不用排队“轧闹猛”,就能品味老字号。各种传统手工技艺、传统美食等非遗产品及文创产品,都能实现“云端”买买买,民众与文化遗产、传承人“面对面”,从而让上海以外的更多人了解上海老字号,这无疑扩大了上海非遗的影响力。

作为一种全球化时代的地方性知识,非遗天然烙着时代的印记,带着城市的温度,凝聚了市民对这方土地、这座城市的情感。上海的很多非遗都是中西文化交流和激荡的产物,彰显了上海这座城市独具的品格和个性。对于生活或者曾经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来说,非遗的观感、声音、气味,能迅速将人们带回曾经熟悉的场景,唤起人们对地方和社区的认同,找到对上海这座城市的归属感。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建筑、街道、公园等互为表里,共同构成了上海这座城市的文化记忆和精神底色。

但是,非遗保护不是临终关怀,它不能仅仅活在市民的记忆里,也不能只藏在博物馆里。非遗之不同于一般的“遗物”和传统意义上的“遗产”就在于“非物质”的活性——它只有被当代人所感受、领悟和欣赏,只有进入当代生活空间,成为触动当代人心灵的“鲜活的记忆”,才是真非遗。它必须通过传承创新,焕发新的生命力。不过,非遗要有烟火气,要获得真正的生命力,还必须融入市民的日常生活,需要普通市民乃至青年一代的自发参与、体验、互动和接力。

在学界和业界,非遗保护一直存在着本真性与整体性、传承与创新等方面的争论,一部分学者认为应该保留非遗的“文化DNA”和“脐带血”,另一种声音则认为,非遗必须锐意创新。不过对于非遗保护本身来说,这样的争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非遗如何见人、见物、见生活。非遗不仅属于过去,更属于现在和未来。在大数据时代,非遗活态保护找到了一种新的路径。借助互联网技术,非遗的保护不仅是保护传承人和非遗本身,还包括活的生活样态以及一整套操作系统。云直播下,非遗形成一个个社区,在这些社区里不仅能形成利益共同体,还包括情感共同体。云直播,让非遗得以超越地方性知识,构成了一种地方的全球性,通过网络,上海的非遗文化可以传遍世界各个角落,进一步拉近了非遗与受众的距离,而非遗的价值就在于“与当下人类生活发生联系”。

超越乡愁,云直播正是对非遗的重新挖掘和再造、对非遗活力的激发。云直播需要考虑受众,不仅要考虑本地人的感受,还需要网络端远方的人们的接受度,这必然要求面向全球重造地方性。上海力推非遗“云相见”,正体现了非遗保护“见人见物见精神”的核心要素。上海的文化精神决定了上海非遗从来都不是庙堂的摆设,相反,它不断在民间、在生产性保护中呈现活的精神。曾经作为“通商码头”的上海,一直是多地域、多文明各具特色的文化交汇、交流与交融的天然平台。未来,上海既需要作为全球城市关注全球性科学、技术、文化发展的最新成果,也要在社会生活中进一步激活非遗等地方性知识的活性和影响力。非遗只有在“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互享情境中方能彰显其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