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近几年一直在打造“雨水花园” 能缓解城市内涝吗

2020-06-01 06:45:47 作者:龚丹韵 来源:上观新闻 选稿:单冉

夏日,台风季临近。如何防止暴雨后的积水、内涝,考验着每一座城市。

上海近几年一直在打造“雨水花园”。它是海绵城市的一种建设形式,能够吸收雨水,从而涝时蓄水,旱时排出,一定程度上缓解城市内涝和积水隐患。

那么,这些分布在上海各处的雨水花园,究竟发挥了多大作用、使用情况如何?记者实地探访了其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点,一探究竟,并邀请专家对其背后的海绵城市体系,略作思考。

辰山植物园

大雨过后,草地不湿鞋

每到夏日萤火,中国规模最大的户外古典音乐节之一——辰山草地广播音乐节,在上海辰山植物园的大草坪上举办,至今已有8年。

户外的夜晚,气候多变,常遇晚风劲吹、小雨淅沥。即便如此,观众们依然能坐在草坪椅上,凝神聆听古典音乐。而其背后,是海绵设施的一系列技术保障。

辰山大草坪不仅耐踩踏,且自带雨水循环系统,是一座“雨水花园”。曾有一年,音乐节恰逢上海大雨倾盆,辰山大草坪的快速排水技术“秀”了一把:雨后15分钟,观众们踏入草坪已经不湿鞋。它是怎么做到“速干”的呢?主要运用自然的力量,而非人工下水管道强排。

现代都市,暴雨后的积水成因说来简单——城市地面,大多都是“不透水面”,水无法下渗,自然造成积水。为了排水,城市建设了复杂的人工下水管道,通过管道,水被强制排入大河。

上海每到台风暴雨季节,下水管道负荷很重。一旦降雨量骤大,管道短时间消纳不了,城市泵站就会加大马力,快速把水“泵”入管道。于是,一场下水设施与暴雨的速度之争拉开帷幕。

传统观念中,一旦城市积水严重,人们首先总是关注下水管道是否不足。人与大自然的竞争吃力不讨好。某种程度上说,人工设施永远是“不足”的。

如今,运用自然规律的“海绵城市”理念渐渐成为共识。上海辰山植物园执行园长胡永红解释,自然环境里到处都是泥土等“透水面”,雨水落到地面,自然下渗,地势平整处,本就不会积水。自然界里的地面是“软”的,就像海绵一样吸纳水分,不存在所谓“积水”。那么,我们是否有办法在城市的一片硬质不透水面中,部分还原自然?“雨水花园”应运而生。

辰山植物园的大草坪就是如此。其总面积12580平方米,草坪地形有趣,模仿剧院的观众席台阶,一共有7层台阶,落差3.5米。暴雨时,雨水沿着台阶坡度,从高处一阶阶流淌到最低处,而草坪最低处的下面,运用了仿生叶脉多级排水技术、多粒径砂土基质混配等技术,雨水可以极快速地渗下去,表面的草坪也就“速干”了。

渗入地下的雨水,经过地下土壤自然净化,被储存起来,闲时用于浇灌。辰山植物园为此设置了自动控制喷灌技术,精准水肥、病虫害智能监管等技术。

据介绍,辰山植物园地下,传统下水设施很少,仅从海绵城市建设角度看,整座植物园就是一座大型可循环的“雨水花园”。

新泾六村

蓄水枯水皆成景

上海近年来,一直在各处进行雨水花园的试点。

位于长宁区金钟路的新泾六村是典型的老小区。周边排水管网水位常年偏高,小区部分排水管道损坏,长期以来,新泾六村雨天积水现象频繁,严重时水漫到脚踝以上,居民几乎寸步难行。

据新泾六村居委会工作人员介绍,每到台风天气,居委会干事需要全天候值班,每天的6点、12点、21点巡逻,随时检查小区积水情况。

2018年,新泾六村实施海绵化改造,将小区的3个绿化景观改造成雨水花园。下暴雨时,雨水自然流入花园,利用其卵石散铺层、碎石垫层、透水土工布层和素土夯实层,快速下渗、滞流、净化,一部分储存在地下蓄水箱中。

雨水花园有蓄水、枯水两种呈现方式。枯水时,花园底部的白色鹅卵石露出,与花园坡地上的驱蚊植物和花卉相得益彰;蓄水时,花园呈现为小溪流水的自然生态景观,水池深度控制在约50厘米,保留水景的同时确保安全。

环绕小区的慢行步道也铺设了透水砖,使用了渗透材料,慢行步道和雨水花园相互连接,搭配花园外侧的休息长凳,不仅解决了雨天积水问题,也为居民提供了一片小型休闲区域。

去年台风来时,小区里基本没再出现积水现象。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重要讲话中明确强调:提升城市排水系统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

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也指出,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

总而言之,面对内涝、积水隐患时,首先想到的已不只是“下水管道”,还有雨水花园之类的“海绵化改造”——这将会成为城市治理的大势所趋。

云锦路跑道公园

小孩子容易跌落

但是雨水花园的建设过程,还是面临诸多思虑不周的问题。

徐汇区云锦路跑道公园位于云锦路西侧,北到丰谷路,南至龙水南路,作为“海绵城市”试验区之一,面积约7.48万平方米。

下大雨时,花园两侧的雨水汇聚到这片下凹式绿地,可快速流入地下蓄水池,池子里的水平日用于绿地灌溉。借助特殊的雨水口装置,多余的水再排入市政管道,从而缓解全部依赖市政管道排水的压力。

跑道公园改造完成后,效果立竿见影。丰谷路、云锦路的积水明显改善,去年,台风影响上海时,那里的路面基本已无积水。

但是路过此处的人却提出了一些疑问。

有家长表示,雨水花园地势较低,木头栈道两边缺乏防护栏,小朋友一不小心很容易跌落,所以很少带孩子走进花园里的木头栈道。

市民何女士经常带孩子来跑道公园,从没听说过“雨水花园”。不少前来散步的居民都很疑惑“什么是雨水花园”,表示此前一直不明白“这里的池塘为啥建得那么低”,如今才知道是海绵设施,下凹就是为了把水引入花园快速下渗、消纳。

住在附近小区的裘女士则提出了更高要求。她说,跑道公园改造后,道路确实不积水了,但自家小区门口仍会积水,她希望雨水花园的修建可以推广到小区周边。

也有人认为,雨水花园并非常规的绿化景观工程,外表什么样子是其次,核心是起到“渗滞蓄净用排”作用。

“雨水花园需要多做解释和宣传工作。”一位居民说,并希望打造的同时,能更多考虑安全细节、绿植景观等人性化因素。

临港新片区

居民诸多不解

上海临港新片区是全国最大的“海绵城市”试验区之一,约占临港总面积的一半以上。现已建成海绵型小区、海绵型道路、海绵型校园、海绵型绿地等,并且背后还有一个临港海绵城市智慧管控平台,充分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各种信息技术。

但是临港住宅小区的海绵化改造,经历了一番折腾,其经验、教训可供后来者吸取、改进。

比如,临港家园小区附近的口袋公园,于2017年改造后具备了“海绵”功能,能够消纳本地块内158立方米的雨水径流量。当时的改造目标是“五年一遇降雨不积水、一百年一遇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

临港家园居委会副书记曹明告诉记者,雨水花园是什么,起初居民并不理解。有人说:“小区原有绿化很好,也没有发生过积水,你们搞这个干什么?”有人说:“我感觉没什么用处,看不懂。”

项目完工后,居民的态度有了一定改观。“口袋公园很受居民欢迎,乐器组、舞蹈队、戏剧团,都来抢这个小公园。这里成了居民的文化阵地。”曹明说,但雨水花园之后的运行与维护,仍然碰到一些疑虑。

比如,口袋公园的绿化谁来维护,目前还没有交接,未来仍不确定。而另外,附近一些小区里还开挖了好几处雨水花园,理论上交给物业公司管理。“但物业公司并不专业,花园里的植物被养死了怎么办?花园是否正常运作,地下设备是否需要修理维护,谁懂?”有居民这样问。

小区门卫张师傅回忆说,小区内的雨水花园改造,经历了更多与居民的磨合。

2018年起,雨水花园项目进入小区,然后“平改坡”项目进来,雨水花园因此停工了大半年,多处绿化破坏后的大坑裸露在外达半年之久。居民担心,倒车不慎、小孩不留神掉进去,而且坑还容易存垃圾,垃圾多了,蚊子也多。

居委会及时回应,反复讨论方案,最终在坑的周边种植了防护绿化。为了减少居民顾虑,施工方还回填了一些土,让坑浅一点。

一位一楼住户说:“当时我没在家,如果在家坚决不让挖。”原来,该住户阳台前紧挨着一处雨水花园,由于花园中的植物缺乏后续管理,远远看上去就像一个杂草坑。还有一楼居民表示:“我想自己花钱整一整,把这个坑弄成一个池塘,养点鱼,种点花。不知道管理人员同不同意。”

项目施工过程中,小区绿化景观被挖了拆、拆了挖,施工队来来往往四五拨,让居民一头雾水。“政策是好的,但是具体到施工上,沟通不够,建完后没有后续。”一位居民说。

在上海临港海绵城市展示中心,讲解员告诉记者,选择临港这个水比较多的区域试点海绵城市,“可以直观检验海绵有没有蓄水,这些水有没有用到循环体系中。”

说到底,雨水花园的品质,与背后的设计、工程的预算、施工团队的专业化水平密切相关。海绵工程从设计、施工,到后续的维护、运营,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力求完善,否则一个环节掉链子,整体效果可能适得其反,还可能给附近市民带来困扰。

“作为城市的良心工程,新技术有磨合期能理解,但整个环节还要多考虑细节,多考虑人。”一位临港小区居民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