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疫情防控战,促申城公共卫生体系大升级

2020-05-29 08:45:27 作者:顾泳 黄杨子 来源:解放日报 选稿:付杨

一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战,促使城市公共卫生能级大提升。今年4月初,上海率先发布《关于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若干意见》,目标清晰明确:至2025年上海将建成全球公共卫生最安全的城市之一。

 整座城市迅速行动起来:密织基层社区筛查“筑底”,200家发热哨点诊室第一时间启动;多所高校新设“公共卫生专业”,为公卫人才培养提供“蓄水池”;市区两级疾控赋能,多触点智能化设备贯穿纵向网络;全市还向所有市民发布“健康公约”,将群防群控中国特色抗疫经验进行到底。

200家发热哨点火速“上岗”

时至今日,上海除了开设117家发热门诊,还建成20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热哨点诊室。从3月底启动建设,不到两个月,密布全市的发热哨点诊室悉数“上岗”。哨点诊室发挥着“前线岗”的作用,更形成闭环监管,对发热患者开展筛查、甄别、治疗和转诊,整个流程环环相扣。

浦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着闵行区首家建成的发热哨点诊室,副主任李荣举例说,社区一位居民从湖北返沪,按要求居家隔离14天,隔离结束后次日,出现发热38.9℃伴干咳。当他来到社区医院后,医务人员将他引导至诊室,测量体温后,详细询问流行病学史,安置到留观室,同时启动转诊流程。“整个救治过程中,不会与其他患者接触。患者最终排除感染新冠病毒的可能,家庭医生随即主动与其取得联系,进行健康宣教和心理辅导。”在社区居民看来,家门口有了发热哨点诊室后,配合预检分诊、门诊转诊及家庭医生随访,发热监测功能得到了不断升级。浦锦发热哨点诊室运行至今,已筛查17例发热患者,转诊疑似发热患者3例至指定医疗机构发热门诊进一步诊断。

 疫情期间,全市117家定点医疗机构犹如“哨兵”,发挥筛查发热患者的关键作用。深入社区的200家发热哨点诊室,成为上海市民公共卫生应急的“触角”。在浦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月底收到建设需要后,以最快速度细化制订具体方案,仅用7天时间就完成哨点诊室建设。李荣说,“尤其是诊室布局方面,我们仔细推敲了每一扇门、每一面墙、每一间房间,并进行多次流程模拟,原有房屋结构‘面目全非’,最终形成符合三区三通道要求的诊室。”

市卫生健康委基层处负责人表示,未来,上海将进一步完善基于大数据的综合监测系统,开展症候群、疾病、危险因素、事件、媒体信息等综合监测,形成多点触发、动态灵敏的预警研判模式,提高对新发、不明原因疾病的早期发现和风险预警能力;同时基于监测大数据体系,加强时间、空间聚集性分析,开展高危地区、高危场所、高危人群的早期预警,实现早期精准防控,防患于未然。

高校建起公卫人才“蓄水池”

今年“国际护士节”后的第二天,来自上海健康医学院的44名学生志愿者,结束在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追踪办的志愿服务。同时,两家机构达成人才培养合作新共识:市疾控中心将成为健康医学院学生的重要实践基地。又一则好消息传来:上海健康医学院将组建“健康与公共卫生学院”,目前已开设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相关专业,今年秋季,学院将迎来首批新生。学校还同时申报了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本科专业,或将于明年招收首批学生。

这是全国首个以“健康”命名的年轻医学院。此次上海支援武汉医疗队的1041名护士中,该校校友占比为21.8%;除夕夜,还有一批医疗器械相关专业的校友义无反顾“逆行”——他们带着作为新冠肺炎重要辅助筛查手段的CT机深入湖北。

疫情终将过去,如何打造一支真正能平战结合的可持续发展队伍?“要把学生真正投入到实战中,了解需方需求,这对高校培养公共卫生人才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上海健康医学院负责人说。自诞生之初,学校使命就很明晰,“人才培养必须顺应时代需求。”据透露,相关专业的筹建并非始于疫情期间,两年前上海健康医学院就已开始酝酿,去年申报后今年正式通过。未来,这一专业将为新型公共卫生体系下的上海搭建“蓄水池”,填补本市市属高校应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空白。

“虽然开设了新专业,但公卫人才培养绝不仅限于该专业,相关理念、能力和国际化视野,都将渗透对各级各类学生的教育实践。”上海健康医学院院长黄钢还透露,学校健康与公共卫生学院还将与法国巴黎大学密切合作,有效满足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筑牢基层公共卫生网底的人才需求。迄今,健康医学院已组织相关专业40余人组成核心研究团队,投入相关应急专项攻关。

除了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设有公共卫生学院外,5月23日,华东师范大学也宣布成立“医学与健康研究院”。这一研究院将设立基础医学中心、临床医学中心、转化医学中心和公共健康中心,包含若干研究所及附属医院集群。未来两至三年内,将做实做强医学及交叉学科;再两至三年后,以全科体系、高度共享为目标成立医学院,完善体系和附属联盟建设,培养一批医学与健康领域人才。

 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院长陈国强认为:“公共卫生体系绝不是简单的医学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支持。在公共卫生发展的历史转折点上,除了医生,还有法学、社会学、经济学、教育学乃至哲学等多领域专家的参与,高校将担负起让他们携手作战的重要使命。”

智能可视系统赋能纵向网络

 公共卫生应急防控能力,是整个城市公共卫生安全应急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说遍布全市的社区、定点医疗机构、科研机构是横向网络,贯穿市区两级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则是纵向网络。纵横交错的网络,呵护着上海市民的健康。”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吴凡说。

公共卫生防控的大网如何织牢织密?区级疾控中心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找得到!守得住!防得牢!”步入长宁区疾控中心,映入眼帘的标语令人振奋。大屏幕上,重点人员排查进度、社区防疫人员工作轨迹、集中隔离者健康状况等信息一一显示出来。

4月初,这里“上线”了一套新系统——通过自主研发,基于“一网统管”的疾控智慧化系统让疫情防控工作全面可视化。未来,这套系统将协助完善疾控信息基础建设,为趋势分析、监测预警等提供更精细、及时的管理。长宁区疾控中心主任赵文穗直言,通过实战不难发现,公共卫生事件联防联控期间,各部门既有“数据壁垒”,也存在信息重复提交,数据电子化的时效性也较难保障。“若要将闭环抓得更实,必须有便捷、及时的数据录入上报渠道。”

以长宁区江苏路街道为例,全市首个街镇“一网统管”的防疫系统已投入使用,辖区内数据列得明确:13个居委会、24处办公楼宇(园区)、10个建设工地、18条马路……“居家观察、例行消毒、返沪人员集中增加等全数据汇集至后台,系统将自动生成排摸、测温、消毒等提示,便于一线人员处置。”

在“智慧大脑”的帮助下,长宁也在全市率先公布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相关流程,区疾控、同仁医院、兰卫检验形成联动,如在检测环节中发现阳性病例,立即触发公共卫生应急机制。赵文穗介绍,该系统下一步将升级为平战结合的2.0智慧拓展版,纳入公共卫生领域更多的大数据集成与实时可视分析。

  群防群控成了防控“基本盘”

疫情防控,群防群控是最大的社会公约数。本月初,为推进常态化疫情防控,市卫生健康委发布“上海市民健康公约”,具体包括“八不”“十提倡”,分别为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不随处抽烟、不过量饮酒、不重油重盐、不滥食野味、不沉溺网络、不透支健康;提倡咳嗽喷嚏遮口鼻、科学防护勤洗手、环境整洁常通风、宠物饲养讲文明、少喝饮料多喝水、心态乐观爱运动、社交距离须保持、公筷公勺分餐好、定期体检打疫苗、合理用药遵医嘱。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健康促进处处长王彤表示,群防群控,是打赢疫情防控战的“基本盘”,也是我国抗疫的独有特色。群防群控,需要每个人的积极参与,身体力行健康生活方式。5月中旬,全市近6000个小区和单位齐行动,15万市民群众同捋袖,一场全民参与的环境卫生大扫除在城市中进行。市爱卫会负责人介绍,当前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夏秋季是肠道传染病、虫媒传染病易发时期,也是蚊虫等“四害”繁殖高峰期,上海广泛开展城乡环境整治、病媒生物防制、健康科普宣传,改善环境卫生面貌,增强卫生健康意识,完善疾病防控体系。

专业防制结合群众参与,上海群防群控共动员社区7056个,发动单位8540个,志愿者参与15万余人次,清理孳生环境8万余处;出动专业队伍3万人次,控制地下积水环境60余万处,突击控制重点场所近万余个,集中消杀面积2800万平方米。此外,各类场所防蚊灭蚊专项行动共出动专业人员近千余次,为99个春季高考考点、155个动拆迁基地进行保障,消杀控制面积近450万平方米……刚启动的新一季爱国卫生运动,将在全市1.3万个居住小区开展居住区卫生环境整治与卫生清洁。

疫情期间,广大市民对使用“公筷公勺”十分赞同。黄浦区首批100家餐饮企业全面使用公筷公勺,“有宣传、有标识、有提醒、有消毒、有创新、有推广”的“六有”做法陆续在全区推广,为全市公筷公勺“接力赛”跑出“第一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