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岁“多系统萎缩”患者经过中医对症治疗获改善

2020-05-23 21:57:52 作者:刘轶琳、通讯员徐兰青 来源:东方网 选稿:李宗焕

东方网记者刘轶琳、通讯员徐兰青5月23日报道:双手不停颤抖,双腿不能直立行走,整个人只能歪歪斜斜地靠坐在轮椅上……这种与帕金森有相似症状的病正是一种世界罕见病——多系统萎缩(MSA)。

资料显示,多系统萎缩是一种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多发于50~60岁,以进展性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伴帕金森症状、小脑性共济失调症状及锥体束征为主要临床特征,其发病率为0.6/10万。患者从发病到需要协助行走、轮椅、卧床不起和死亡的平均间隔时间各自为3、5、8和9年。目前对MSA的治疗主要是对症处理,尚无明显延缓病情进展的方法。

多系统萎缩作为一种世界罕见疾病,其病因不明,症状多样,且多数患者预后不良,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迄今鲜有临床治愈的成功案例出现。

一年多前,上海仁爱医院中医科接收了一位65岁高龄的MSA患者,经过一年多的对症治疗,目前该患者各项症状均得到全面改善,临床诊断显示已不具备MSA相关症状。

四处求医无果,中医治疗一年多症状得以改善

6年前,李老伯在无明显诱因的情况下,发现走路不能走直线,只能呈“S”型,于是立刻到当地医院做头颅MRI检查,检查结果显示李老伯患上了一种叫“多系统萎缩”的疾病。

第一次听说这种病的李老伯和家人还没彻底弄明白是怎么回事,李老伯的病情开始加重,渐渐出现步态不稳,并伴有口齿不清症状。家人带着李老伯四处求医,甚至远赴美国,然而病情并没有一丝改善,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老父亲日日备受病痛折磨,生命随着时间一点点流逝……

在长达四年的漫长奔波求医过程中,李老伯和家人一次次的失望而归,身心俱疲。在来到上海仁爱医院之前,李老伯的症状已然十分糟糕:双手微颤、体力困乏、下肢水肿;血压高、心律不整、多汗;大小便失禁、皮肤湿疹;头颅颜面部变形;睡眠时打鼾严重,偶出现呼吸中止现象;吞咽障碍,难以正常进食;口语表达旁人难以理解;身体瘫痪加重、无法正常坐好、站立行走困难,出行必须坐轮椅。

一年半前,李老伯的病情仍在不断恶化,并且出现了双下肢水肿,全家陷入走投无路。一个偶然的机会,家人听朋友说起,上海仁爱医院可以治疗李老伯这种病,家人抱着最后一线希望来到了上海仁爱医院。

上海仁爱医院院长黄启文是一名具有丰富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的中医,近年来致力于多系统萎缩、脑卒中、小脑萎缩、帕金森等方面的临床与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得到了广大患者的广泛认可。李老伯和家人慕名而来,他们希望黄启文能给他们带来奇迹。

“他(李老伯)来的时候,是坐在轮椅上的,整个人瘫痪在轮椅上,(病情)看起来十分严重。”负责接待的院长助理小高还清晰地记得当时的情景。在详细询问患者病史和仔细检查后,该院国际部中医科与内科迅速开展联合会诊,为李老伯制定了一套集针灸、中药和康复锻炼为一体的“多系统萎缩”对症治疗方案。初期几个月治疗下来,李老伯呕吐、头晕、手抖等各种症状得到了明显改善。

医患共治,全人思维展示中医文化优势

黄启文介绍,多系统萎缩是一种脑组织受损而导致的一系列症状疾病,药物、手术等传统的治疗手段往往只能起到短暂的调节改善作用,并不能从根源上治疗,且药物的副作用及手术的风险性还会给患者造成极大痛苦。针对李老伯的病情,黄启文院长建议以中医特色针灸作为治疗的有效启动关键,再结合传统文化康复锻炼的方法进行治疗。

针灸疗法以银色短毫针瞬间刺激患者穴位,快速疏通奇经八脉,使气血通透,达到“通则不痛”的治疗效果。康复运动则利用特定的动作刺激脑部与脊柱,重塑大脑与身体间的神经链接,唤醒患者遗失的神经肌肉记忆。

黄启文为李老伯制定的是一种集针、药、功三效合一的创新康复医疗方案,对包括多系统萎缩等在内的各类疑难杂症有很好调治作用。黄启文介绍,这个方案的关键点需要“医患共治”,这也是他所主张的“全人思维”中医理论,即注重医患沟通,实践医患共治。黄院长说,李老伯能从最初生活无法自理,到现在可以自己扶把手爬楼梯上楼,吃饭可以自己用筷子,靠的正是他与医生的积极配合,医患共治,以及家人的陪伴、关心和支持。

“我们也没有想到效果有这么好,”李老伯的儿子满怀感激地告诉记者,“治疗初期,我爸爸多年的水肿和小便症状就得到了改善,给了我们很大信心。”据了解,李老伯一家都十分积极配合治疗。医生建议康复运动一天两次,李老伯夫人张女士则鼓励他一天增加到四次,因此在初期调理的三个月期间,李老伯就开始出现小便可控制、身体控制力恢复以及言语表达渐至清晰的情况。

据了解,多系统萎缩是一种发病率逐年增高、进展较快、生存期短的神经系统变性病,其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帕金森症状、小脑性共济失调症状和锥体束征等四项综合病征,这四项症状在现代医学的治疗纪录中,均被认为是属于不可逆的症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