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品味”政府工作报告:务实、积极、精准

2020-05-23 19:15:35 作者:华尔街见闻 黄绎达 来源:东方网 选稿:郑闻文

华尔街见闻 黄绎达

发生了什么?

5月22日,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代表国务院向大会作了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

受疫情影响,今年全国两会较往年推迟了2个多月,而且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篇幅约9500字,为历年来最短。但是,对于政府工作报告中所包含政府未来的工作方向、政策基调,市场的关注与期待前所未有。

那么,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都有哪些看点?

如何理解不设经济增速目标?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是自1994年以来首次没有提及具体的全年经济增长目标。但是,需要明确的是,不定具体的经济增长目标,并不代表不要经济增长,事实上,不管是六保还是六稳都需要经济增长作为支撑。

当前,海外疫情还在蔓延,外需亦具有相当大的不确定性,我国经济修复的节奏因此受到了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制定经济增速目标难度极高,政府工作报告适当地淡化全年经济增长目标是合理之选。正是由于重点考虑到了疫情对经济的冲击,所以特别将保民生、稳就业作为了今年政策与政府工作的主要目标。

顺着这样的政策思维,正视困难与挑战,不盲目制定经济增长目标,将重心更多地聚焦于保民生、保就业等主要矛盾,是最务实的做法。

财政政策——三箭齐发力

为了对冲疫情的影响,支撑经济发展,财政政策主要通过三个“箭头”一齐发力,即财政赤字、特别国债、专项债。

财政赤字: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20年的赤字率拟按3.6%以上安排,财政赤字规模较去年增加1万亿,所以对应的预算赤字规模为3.76万亿。

这是赤字率首次突破3%。

特别国债:明确发行1万亿抗疫特别国债。特别国债通常是特殊历史时期的产物,而本轮的特别国债与历史上用于补充银行资本金/购买资产的特别国债有相当大的区别,主要是在资金用途方面。

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募集到的特别国债将全部转给地方,而且还特别提到了“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用好抗疫特别国债,加大疫苗、药物和快速检测技术研发投入,增加防疫救治医疗设施,增加移动实验室,强化应急物资保障,强化基层卫生防疫”。

所以,预计特别国债主要用于公共医疗卫生补短板,以及保就业、保民生之用,着重强调其公共财政属性。

地方债:地方债分一般与专项两种,一般地方债主要由地方政府赤字决定,新增额度相对有限,财政发力的工具主要是专项债。

今年新增的专项债额度为3.75万亿,较去年提升1.6万亿。政府工作报告中值得注意的点是,专门提出了提高专项债可用作项目资本金的比例。其目的在于通过提高资本金比例来撬动更多的资金,从而放大基建投资规模,以此来支撑经济稳增长。

综合来看,财政发力,上述三箭规模合计将超过8.5万亿,再加上今年城投债的发行规模,预计今年财政、准财政募集规模将超过10万亿。参考GDP规模比重,今年的财政发力与2008年4万亿投资水平相当。

货币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强调精准投放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对货币政策的定调,主要在货币投放规模、精准投放、引导贷款利率下行、支持小微企业四大方面。

货币投放规模:相比于今年Q1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提出的“保持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名义GDP增速基本匹配并略高”,政府工作报告中对M2和社融增速的定调为“增速明显高于去年”,要求明显加强。

从实际情况来看,4月的M2同比约11%,同期社融同比约12%,增速水平明显超过去年。所以,在今后的实际执行中,在目前基础上大幅加杠杆的可能性不大。

精准投放: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了“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务必推动企业便利获得贷款”,却没有同时提及特别国债。所以,最近热议的“财政货币化”可能性降低,货币投放依然以央行为主,新的、更加精准的货币政策工具可期。

引导贷款利率下行: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宽信用依然是工作重点。所以,政府工作报告提到了“推动贷款利率持续下行”,那么今后的LPR调降将会是大概率事件,幅度与节奏则要视银行的经营情况而定。

支持小微企业:为了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政府工作报告中主要提出了两点:

1.再次延长了中小企业延期还本付息的政策,至明年3月底;

2.提出大型商业银行针对小微企业的普惠性贷款增速要高于40%,高于去年的30%。

总的来看,上述四大方面意在配合财政发力,同时降低企业成本,从而更好地支持经济修复。而提高效率将会是未来货币政策的主要着眼点。

产业政策——地产不放松、基建稳健、保就业为主

就业: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主要强调保就业,尤其“改革”词频低于去年。这样的表述符合预期,亦是在疫情冲击全球经济背景下的务实选择。

内需:“内需”词频高于去年,主要还是在于疫情仍在海外蔓延,外需不确定性大。纯内需不仅是我国经济修复的主要发力点,同样也是保就业、保民生的关键手段。

基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没有提及基建投资计划,投资规模方面较去年仅提高了200亿元。基建规模和目标将保持稳健,预计不会出现大规模提高的情况。

房地产:依然强调房住不炒,新提出聚焦新型城镇化,推进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建设。坚持房住不炒,即意味着房地产不放松,政府工作报告的调子总体偏中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