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德里案例馆:建筑无声,打开发现美好城市的窗户

2020-05-22 10:40:36 作者:吴琼 来源:东方网 选稿:朱雯

在许多人的记忆中,夏天总少不了一场世界杯。看一场酣畅淋漓的足球赛,驱赶炎热和疲惫。但有这样一群人,在十年前的夏天,上海世博会时,在一个叫做“空气树”的巨大装置周围观看了2010年世界杯决赛的实况转播。热力四射的绿茵赛场,被投影到巨大的多功能幕布上,让观者身临其境。

这或许是参观者对于上海世博城市最佳实践区马德里案例馆最深刻的印象之一。但马德里案例馆给人留下的,远不止足球和激情。 

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的马德里案例馆

一树一屋,市民空间里的和谐组合 

“空气树”是西班牙首都马德里在实践区展示案例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园区里最热门的场所之一。这座直径为12米的十边形钢结构建筑,是仿照马德里巴耶卡斯区生态大道的“人工科技树”中的一座建造而成。远远望去像是一个有顶的歌剧院,顶部四个红色风轮随风摆动,为内部的风扇提供动力,使整个装置的内外温度相差达5-8摄氏度。除了能起到调节气温的作用,“空气树”还是一个市民交流的场所,形似七巧板的彩色矮凳散落“树下”,可以落座人数自由组合,人们可以在这里休憩、乘凉、欣赏表演。

世博会期间观众在“空气树”下欣赏有着浓郁西班牙风情的表演

与“空气树”同样新颖奇特的,是一旁的马德里“竹屋” 。初次看到这栋身披“竹衣”的建筑,看似和中国的茅草屋设计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而走近之后,才发现设计师的别有用心:虚实结合、疏密有致的竹墙,所产生的错落光影效果让人耳目一新。“竹屋”的环保原理与上海一些老式里弄住宅外墙上布满绿色的爬山虎,以天然植物来防晒散热有异曲同工之妙。此外,竹屋的建筑顶部则引入太阳能装置制造能源,打造了一个屋顶生态和技术花园。顶层的屋顶花园也无需人工灌溉,全靠收集雨水,同时发挥隔热功能;太阳能光伏顶棚和太阳能制冷装置也起到了调温作用。有了这些技术,“竹屋”里的部分展厅不开空调就能保持舒适的温度。 

集成多项节能技术和低碳理念的建筑,很难让人联想到这是一座公共保障性住房,而“竹屋”的原型正是马德里市政府专门为城市低收入生活的市民提供的廉价保障房。一栋屋、一棵树,让城市中的普通人同样能享受到既环保又体面的住房和多彩的社区生活。 

既是低碳建筑,也是发现美的一扇窗 

上海世博会后,实践区低碳发展和技术应用部经理王洪、实践区工程及设施保障部经理张咏都参与到实践区后续建设工作中,分别负责园区低碳技术保障和建筑维护工作。据两位介绍,马德里案例馆在世博会后进行了部分适应性改造,但依然保留了建筑的原有风格和肌理,并且根据建筑的个性特色,提供最为适合的后续利用方案。

改造后的马德里案例馆

在后续开发利用过程中,最大限度地保留世博建筑风貌和低碳应用,是改造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通过不断思考和合理应用,给予建筑可持续发展的生命活力。根据上海的气候特点,马德里馆的竹制外墙被更换为木质百叶窗和光伏玻璃的“混搭”外墙,既避免了竹子的消防隐患,又不会影响视野。玻璃幕墙是由特殊的树脂制成,在两片玻璃幕墙之间粘贴了太阳能薄膜电池,将光能转化为电能。整个马德里馆通风换气环保节能,不仅节省了能源消耗,还保持了建筑的“凉爽”。经过改造后的马德里案例馆被赋予了更多办公功能,为企业提供更为舒适的办公环境。

上海世博会期间,时任国际展览局秘书长洛塞泰斯曾赞誉城市最佳实践区为“上海世博会的灵魂”。两位深表赞同,园区里形形色色、造型别致的案例馆,低碳环保理念的创新,确实给城市的未来发展起到了示范和引领作用。 

原样保留的“空气树”

和谐、共生的生活环境带给城市更多的发展动力,在这片15公顷的实践区,世博场馆背后都蕴藏着一段令人回味的故事。而这里也是展示上海、展示美的一个窗口,启发更多人发现低碳生活的乐趣所在。这正是实践区后世博十年来一直践行的——为人们打开发现美的一扇窗。 

(本文图片来源:上海世博城市最佳实践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