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性偏瘫治疗取得突破 中国信号系统方案“走出去” 上海市科学技术奖涌现多个特等奖

2020-05-19 10:01:01 作者:解敏 来源:东方网 选稿:费一妍

东方网记者解敏5月19日报道:今天上午,上海市科学技术大会在上海展览中心召开。2019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授予43个项目上海市自然科学奖;授予31个项目上海市技术发明奖,授予205个项目上海市科技进步奖。

特等奖是对特别重大的科学发现、技术发明或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文明等产生特别重大引领和支撑作用的科技创新成果给予最高规格的肯定。2019年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在生命健康、信息技术、机械制造等各领域涌现3项特等奖。其中,技术发明奖1项、科技进步奖2项。

上海自2012年恢复特等奖至今,除2013年和2017年特等奖空缺外,其余6个年份,累计涌现10项特等奖,其中2016年和2018年各2项;2019年3项,是近年来最多的年份。

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中国第一套“走出去”的信号系统方案

由华东师范大学牵头,华东师范大学软件工程学院创院院长、中国科学学院院士何积丰作为第一完成人的《面向重大工业装备核心控制软件的安全可信保障技术及应用》项目获2019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特等奖。

如何保障高端装备控制软件的安全可信是国际公认的重大挑战,特别是我国航空、航天、轨道交通和电力控制等安全攸关领域,其重大装备的核心控制软件的研制技术,例如软件验证、分析、测试与质量评估等,急需解决技术与工具产品的自主可控问题,以支撑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打破国外在该领域的垄断。

该项目聚焦重大工业装备核心控制软件的软件安全可信保障技术,历经十余年深入研究,攻克了软件安全可信保障技术正确性“验证难”、可靠性“保障难”与复杂性“分析难”三大难关。

成果最典型的行业应用要属国内30余条地铁线路和埃塞俄比亚首都轻轨等4条国外线路,也由此成为中国第一套“走出去”的信号系统方案 ,为我国首次月地高速再入返回飞行任务实施提供保障,并成功应用于50余个航天任务,服务国内20余家航天院所和企业 。

同时,通过研究项目也形成了系统化的自主可控软件开发工具链,覆盖了重大工业装备核心控制软件开发的全生命周期。据统计,完全知识产权的形式化建模、测试与验证工具有11款,已经形成商业化产品的达6款。

其中,自主研发的软件自动化测试工具SmartUnit更是成为了国内首款通过国际上公认标准TUV功能安全认证的测试工具。近三年来所有工具销售额即达到了1.5亿。

项目成果形成了“理论-方法-技术-产业应用”的良性循环。项目新增直接经济效益和利润累计超14.2亿元人民币,实现利润超2.1亿元人民币,间接带动了千亿产值的产业效益。

“我们一直希望,我们的科学研究工作,是能从产业实际出发,提炼科学问题,再通过研究成果的应用来验证我们的想法,最终形成核心技术去解决国家所面临的问题。”何积丰院士说。

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中枢性偏瘫”治疗突破 德国母亲携子来上海手术成功

中枢性偏瘫是由于脑卒中、脑外伤、脑瘫等一侧大脑损伤造成对侧肢体偏瘫的一类严重致残性疾病,常常使患者丧失劳动能力,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负担。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徐文东等完成的科技进步奖特等奖项目《基于脑可塑理论新发展修复残障上肢功能的新方案》创新性地拓展了脑可塑理论,颠覆传统思维定式,避开损伤半球,而着力于开发健康半球的潜能,提出偏瘫治疗中国方案。首次提出“神经可塑可以调控,改变大脑可以增强外周”,并应用于创伤致上肢严重残障、残缺治疗中。

项目组通过外周神经功能解剖研究,开发多种神经移位术,重建残障上肢功能。而对于严重残缺,基于“神经可塑可以调控”理念提升肌电假肢功能,首次通过经颅电刺激直接激活残缺肢体沉寂代表区,启动大脑良性可塑;更增加复合触觉反馈,持续诱导大脑良性可塑,在多维度开发仿生学假肢,突破了传统天花板效应,与同类研究比较,对运动模式识别准确率提升约10%,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019年,来自德国的桑德拉的儿子菲莱克斯(Felix)出生时脐带绕颈造成大脑缺氧,生下来不久后被诊断为脑瘫,左侧上下肢呈痉挛性偏瘫。她查阅到了上海医生顾玉东和徐文东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的论文《健侧颈神经移位术治疗上肢痉挛瘫的临床试验》,此后又查阅到了综述《神经交叉移位术让瘫痪手重获新生》,便毅然决定来上海进行这项手术。这台手术共历时约3小时,术中出血仅25毫升,手术非常成功。菲莱克斯恢复平稳,术后第2天就可以下地了,而且左侧上肢肌张力下降明显,痉挛程度大幅改善。术后第4天,原本僵硬的手腕和手指也可以慢慢张开。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方面介绍,在利用神经移位治疗各种原因导致的肢体功能障碍的外科领域,该院手外科团队深耕已有30余年。顾玉东在1986年就在国际首创了“健侧颈七神经移位术治疗臂丛损伤”,徐文东继而突破性发展出一侧大脑半球可以同时支配双侧上肢的原创理念,并发展为左右颈七互换术,用于治疗中枢损伤后肢体偏瘫。

技术发明特等奖:变革燃料电池核心部件

燃料电池“高功率密度、大功率输出、长寿命运行、低成本制造”是长期制约燃料电池汽车规模化推广的国际难题,变革燃料电池核心部件采用金属双极板替代现有石墨双极板是破解上述难题的有效途径。

上海交通大学的该项目历经十余年研究,发明了薄型金属双极板“两板三场”新结构、极板多步成形误差补偿与激光焊接变形抑制技术、耐蚀导电多元材料复合涂层及其磁控溅射制备技术、双极板涂层的多腔连续磁控溅射等工艺装备,建立了我国首条金属双极板批量化生产线;开发的金属极板在国内率先通过5000小时车载工况寿命考核,在国内金属极板市场上占主导地位;成果应用于我国首辆金属极板燃料电池轿车与客车、首个上汽P390型115kW车用全功率电堆开发,为上汽、东风、长城等国内金属极板燃料电池汽车开发提供了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