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态化防控,上海打出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优化完善组合拳

2020-04-10 06:27:05 作者:黄启哲 来源:文汇 选稿:吴春伟

这两天上海战“疫”动作频频:各区核酸检测信息一览表公布、聚焦入城口落脚点流动中就业岗精准施策、上海“公共卫生建设20条”发布……涵盖广、信息量大,但用三个词便可梳理——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兼顾。而这正是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上海以“全周期管理”理念,打出“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组合拳。

因地制宜,便是要明确上海作为超大城市,中国最大口岸,在疫情防控中人口规模超大、人口密度超高和人员高频流动的难点。此次疫情中,有着常住人口2400万、外防输入压力极大的上海将累计确诊人数控制在500多人,就是在“全周期管理”中的前期预警决策阶段的防控上做足功夫。防在治先,正是前期的“雷霆之举”——以“一网统管”下的早发现、早隔离、密切追踪,通过全流程闭环式管理守好“国门”,打出了上一阶段的“组合拳”。

眼下,复产复工复市全面按下“重启键”,为之鼓舞振奋之余,如何在防控进入常态化的背景下做好“内防反弹”的考题,更需要我们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优化完善疫情防控举措,动态调整,精准施策。为答好这道“考题”,上海提出聚焦入城口、落脚点、流动中、就业岗这些关键点,鼓励和支持企事业单位对来自部分地区新到岗、返岗员工进行核酸检测,并加大对无症状感染者管理工作力度,为的就是堵塞漏洞,让疫情向好的势头不放缓,创造有利于复工复产的条件。

为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的“组合拳”,上海在立足当前求实效的同时,着手长远布局求长效。上海的目标是:“2025年建设成为全球公共卫生体系最健全城市之一”,上海已经行动起来。盘点“上海公共卫生建设20条”,其框架正是以补短板的迫切入手,以“全周期管理”思维布局。其中,有前期建立“集中统一、智慧高效的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体系”“协同综合、灵敏可靠的公共卫生监测预警体系”,也有中期以“五大机制”“提高公共卫生应急体系运行效率”,还有围绕硬件、人才、科技、信息化、舆情的长期建设。既是补短板找差距——于发热“哨点”密度、专业领军人才培养等全方位多管齐下,也是复盘总结,将此次疫情中好的经验保留研究优化,对标全球最高标准,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进而产生示范效应和引领作用。

30多年前的“甲肝”之役,上海率先创立疫情应急预警机制;2003年的“非典”之役,上海又最早织就市、区、社区的三级防护网……回头看,上海顶层设计入手,完善体制机制的每一项举措,无一不在此次疫情防控中得以显现。常态化疫情防控,打好组合拳,我们有底气,更有决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