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期刊《出土文献》创刊 上海已成为中国出土文献出版高地

2020-04-10 06:19:14 作者:施晨露 来源:上观 选稿:吴春伟

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载体,具有独特的持久性和延续性。从殷周到汉晋的2000多年间,汉字先后藉由甲骨、青铜、竹木、丝帛被记载传承。近代以来,考古学兴起发展,特别自上世纪70年代起,一批批重要的简牍文献重见天日。

近年来,《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玉门关汉简》等一批新见出土文献,相继由上海多家出版机构持续推出。由上海中西书局与清华大学联合主办的《出土文献》本月创刊亮相,则成为该领域出版发行的首个也是目前唯一的学术期刊。在推动“冷门”不冷、“绝学”不绝的长路上,上海出版人与学术界携手前行,全力打造专业出版矩阵。

大批简牍整理项目落沪

所谓出土文献,是与传世文献相对的概念,指出自墓葬、遗址等处的古文献材料。中国历史上,每次出土文献的重大发现都极大影响学术发展:西汉中期的孔壁中经,皆战国“古文”,有逸书十六、逸礼三十九,昭示汉人熟习的二十九篇《尚书》、十七篇《仪礼》并不完备,引出所谓汉代学术的今古之争;西晋汲县所出竹书,所载史事、年代与流传经史多有差异,引发的年代学、地理学问题至今仍被学者研究讨论。20世纪以来,甲骨文与敦煌文献更是广受瞩目的重大发现。

1949年以来,出土文献的整理出版得到国家高度重视,如《甲骨文合集》《殷周金文集成》《吐鲁番出土文书》等重要文献合编、“秦汉简帛整理小组”的组建等,可以说集合了全国学术力量。尤其是简帛文献,因其承载的文字量大,涉及古文字、古文献、历史、哲学、经济、法律等诸多方面,为学界瞩目。1990—1992年,甘肃河西走廊悬泉置遗址出土大量汉简;1993年,郭店楚简在湖北荆门发掘出土;1998年,上海博物馆抢救了一批战国竹简;2002年,湖南湘西里耶古城出土大量秦简;2007年,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抢救了一批秦简;2008年,清华大学抢救了一批战国竹简……这些出土文献携带的信息,多为两千多年来首次面世的内容。

以《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为开端,在一代上海出版人的努力下,一大批简牍整理项目先后落地上海。不仅如此,上海古籍出版社在甲骨文、金文、敦煌文献等方面,中西书局在梵文、巴利文等非汉语文献方面,进一步形成自身出版特色。在业界,上海已成为中国出土文献出版高地。

《出土文献》每季度出版

“相比一般图书出版,出土文献整理工作的特殊性对编辑的专业能力要求高。编辑不仅要对古文字字形敏感,对于造字构形的理据和审美有一定判断,能发现字形的细微差别,还要具备古文字、古文献相关知识。因为出土文献内容丰富,除文史哲外,还涉及数学、医学、律令等多个门类,十分考验编辑知识储备。”中西书局总经理、上海辞书出版社社长秦志华说,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互为补充,更全面地还原古代文明,对推动相关学科发展意义重大。“承载着这份使命,出版者必须在出版质量上精益求精。”

2008年,清华大学抢救回一批珍贵竹简,依例命名为“清华简”。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教授裘锡圭评价:“近年出土材料中,清华简最为重要,以后还能不能出这样的资料,还能不能出更重要的资料,都很难说。”清华简是战国中晚期被埋藏地下的竹书,为研究中国先秦时代新增诸多重要历史文献。2009年4月,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揭牌成立。2010年1月,清华简整理报告确定交由新组建的中西书局出版。2011年1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发布,此后基本按一年一辑速度出版,去年已推出第9辑。

近年来,上博简、清华简等战国竹简陆续公布,掀起自甲骨文问世以来出土文献研究的第二个高潮。在这样的背景下,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于2010年创办《出土文献》辑刊,至2019年共出版15辑。这是新期刊《出土文献》的前身。据介绍,转刊后的《出土文献》将在每季度最后一月中旬出版,创刊号所刊发的16篇文章,内容涉及甲骨、金文、战国秦汉简帛与学术史,包括古文字考释、名物训诂、历史地理考证及甲骨分期断代、战国简形制编连等各方面。

“在保持原集刊编纂特色的基础上,《出土文献》将努力实现刊布出土文献领域优秀研究成果和最新发现,探索构建学科理论与研究方法,促进学术创新与学科交叉发展的目标,打造国际一流出土文献研究学术交流平台。”《出土文献》主编、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黄德宽在发刊词中写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