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职工讲述复工故事:送奶工转型送菜 钟点工加盟消毒服务

2020-02-21 05:38:13 来源:解放日报

在大食代虹桥店餐厅,虽几乎看不到客人,服务员仍旧每3小时对桌椅地面进行彻底消毒。 任翀 摄


当下上海正面临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的实践课题,这是对决心、信心、智慧与担当的全面“大考”。

非常疫情,同舟共济。今天,我们聚焦一些复工故事,他们中既有企业业主,也有一线职工。他们因疫情而改变的工作与生活、他们曾遭遇的困难和迎来的转机,是“沪28条”即《上海市全力防控疫情支持服务企业平稳健康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在基层贯彻落实的生动体现。

店长跨界上岗专职打包

哪里需要去哪里,到哪个战场都能迅速胜任,这种感觉才最踏实

我叫王素琴,是苏宁易购四川北路店店长,战“疫”给了我一双善于找货的眼睛。

我当苏宁易购四川北路店店长快两年了。这家门店4000平方米,开业至今19年,也算“元老”。店内目前42名店员,去年指标完成得不错,我也有幸获得2019年度优秀店长。本以为守着“小幸福”,岁月静好,然而突如其来的疫情,让门店生意骤降一半,我和店员们不复有往日忙碌,心里难免发慌。

一直撑到1月27日,我开始休假。但1月29日公司发出一通征集令:苏宁家乐福“到家服务”订单猛增数倍,人员超负荷,急需援兵,且“有多少要多少”。这明摆着是个体力活,但疫情之下还能计较什么?我不假思索就答应了,迅速盘点手上人力,店内自营员工8名,其中3人返乡,在沪5名,均表示“随时待命”。第二天,我们这支迅速集结的6人小分队,便已“跨界”上岗虹口龙之梦家乐福,专职打包。

打包,顾名思义就是把已配好的商品,无论轻重、大小,整理装袋,用于配送,弯腰、深蹲是常态,那酸爽滋味权当练腰力腿劲了。2月3日,我们又接指令,紧急转战家乐福徐汇店,因为那里的“到家服务”订单量是虹口的3倍多。

到了那里,打包照做,但更大比重是配单。这时,才深感眼力不够。在这个新战场,考验的是你对货架上成千上万种商品的识别力,何况同一品牌就有不同规格、包装的十余种甚至数十种商品,眼花缭乱之下绝不允许“看走眼”。

对新手而言,找货真的是最大挑战。如何记住货物大致方位、如何一次性在同一货区配齐单子上所需商品从而避免重复往返,这些都只能在实践中快速摸索。一度,我们都没勇气配那些规定了“1小时速达”的单子。“1小时速达”意味着无论单子多长,留给配单的时间最多半小时。而且“闷”在家的市民,线上下单也够狠,我所见到的最长一张配货清单,单笔50多样商品,金额3000余元,足有4米多长。

这时,配货不仅靠眼疾手快,还要科学规划最优路线,绝对技术活。怎么办?笨办法。我每天比规定时间早到岗1至2小时,先排摸清楚每天新进的货品摆放何处,各点位尽力默记在心,再开早会,给5位小伙伴一一厘清,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磨合几日,渐渐得心应手,求助家乐福同事的次数越来越少。

前几天,愈发游刃有余的我们,在微信朋友圈里晒出“全家福”——照片里,我们都不约而同睁大了双眼。我配文道:“是时候亮出明亮的眼睛啦!”因为,现在的我们,最需要的就是这一双慧眼。哪里需要去哪里,到哪个战场都能迅速胜任。这种感觉才最踏实!眼下,支援“到家服务”已满20天,何时撤出这一战场,随时听候指令。(文字整理:本报记者李晔)


王素琴展示她的超长配货清单。 李晔 摄


送奶女工转型送菜送肉

每天都能收获满满的感谢,也实实在在感受到配送服务的必要和紧俏

至今做了三年半的送奶工,自以为对这行很熟,没想到复工后,新鲜事扑面而来——送奶工要开始送菜送肉了!

我叫邵慧,来自安徽阜阳,是光明随心订上海二部北郊二区大华块送奶站的一名送奶工。2月10日,结束了14天的居家隔离,我就被告知“转型”。

首先,我习以为常的工作规律变了。以前,我每天凌晨两时半起床,骑车到沪太路上的奶站报到,确保早上7时前,把200多份鲜奶送到4个小区150多户居民家中。大概7时半左右,把周转箱和回收的奶瓶放回奶站,一天的工作便告一段落。现在,在岗时间要延长两到三个小时,因为送完鲜奶,我要把猪肉、绿叶菜等农副产品装进货箱,至少再跑一次小区。有些小区卡口特别窄,进出货箱体积受限,大箱换小箱,一次装不满所有客户的货,就要多次往返。以前每天2万多步,现在每天至少3万步。为啥?因为我负责送货的小区多是不带电梯的老公房,送货上门是刚需,这种需求大概占到我送货总量的六成。

其次,我的收入变了。我有两个儿子,都在安徽老家读书,仅靠送奶员这一份职业,手头是紧的。以前,早上送完鲜奶,我还会去商务楼里做两个小时的保洁钟点工,再去一家饭店做两个小时服务员。在上海居家隔离时,我不断询问两家单位何时复工,迟迟没有确切答案。老板说,这个月应该复不了工。这次“转型”,也给了我一个增收机会。目前,送菜送肉,配送费按单结算。我不在乎在岗时间比以前延长多久,只希望公司的这次转型能成功,这样我就能接到更多配送单,赚多一点点。

今天上班时,就有好消息传来。公司最新数据说,随心订平台2月9日上线送菜送肉服务后,已收到3000多个订单,增速很快。我们本来还建议印一些宣传单,送奶时推荐给客户,现在看来都不需要印了。另外,春节期间下降的鲜奶配送量这几天也“回暖”了。比如我们奶站,2月1日,平均每个人一天送不到200份鲜奶,这几天已稳定在210份以上。

非常时期,作为配送员,我每天都能收获满满的感谢,也实实在在感受到当下这种服务的必要和紧俏。大家自觉隔离,基本生活所需的配送就是刚需。像我这样的送奶工,光明随心订在上海有3000多名,这样一支人力充沛的配送队伍,只送奶可惜了,何不抓住机遇?这样对企业、对员工,都是好事。转型增收,我觉得自己很幸运。(文字整理:本报记者陈玺撼)



刘见民身背20公斤重的药水包。李茂君 摄


“关”“熬”之间选择了后者

作出决定那一刻,我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坚信,人心和人才最重要。我一定会带着“家人”妥妥熬过疫情

我是上海白玉兰酒店新天地店董事长秦卫华。

疫情下,酒店“速冻”,不少当家人称“现金流熬不过3个月”,这是确有根据的。但疫情暴发以来,我的酒店没歇业一天。上海人还有句话叫“撑门面”。企业如家,家里再困难,都应坚强示人,因为我是一家之长。

我的这家酒店2009年开业,共115间客房,年平均入住率在90%。2018年11月起,我花了半年时间和千万余元装修,让酒店的里子、面子焕然一新。2019年5月8日重新开业后,生意果然再上一层楼,到今年春节前,无论客房预订还是饭店生意,都创下历史新高——客房预订率超过100%,饭店从大年夜到年初六预订600多桌。

年前安排妥节中所有事宜,我便去新加坡度假了。不料,小年夜起,微信群里不断传来客人退订的消息,到大年夜已取消了70%。还没来得及伤心,酒店总经理陈酉忠又在群内呼救“口罩告急,需要300只”。我的第一反应:300只口罩怎么够?酒店员工50名,不够他们撑一周的。于是,新加坡“放飞之旅”瞬间变为采购之旅,最终集齐1.2万只口罩,大年初三“人肉”背回。

回到上海,直面客房预订全面归零,这才真体会到了痛。每天睁开眼睛毫无进账,而且成本依旧,仅能源成本每天就有6000多元。在此前装修中,我们不惜大价钱,重排了上水和下水循环系统,就为了让客房水龙头能2至3秒迅速出热水。现在,只要酒店还营业,这个系统便始终运行。财务也来报告:1月最后10天,不包括饭店,营收少了至少30万元,预计2月营收将减少70万元。

要不要关店止损?说实话,没这个想法是骗人的。但真的只是一闪而过。很快,我作出决定,“关”和“熬”两害相权,我选择了后者。为什么要熬?因为酒店关了再开,成本更大。店开着,对外,我是“店坚强”,是一种姿态和信心;对内,是给员工们一颗定心丸。这些员工都跟着我多年,彼此熟稔而默契,一旦散开,日后重新招兵买马,培养、上岗、磨合,那是何等代价?

作出决定的那一刻,我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坚信,人心和人才最重要。1月份的全员工资,过年前已提前发放。这个月,我刚刚关照过财务,2月份的工资照发不误。我内心是有期限的,至少撑足3个月,为此资金上也必须早作准备。我有一处物业拆迁,拆迁款本打算用作投资,现在看来这“锦上添花”的事只能暂时搁置,先挪用来垫付员工工资。

饭店从大年夜到年初六,原本天天排满,如今退订500桌,已准备的大量食材怎么办?正好给留守员工吃。如今他们也没客人可服务,但我劝他们别回乡,否则返沪后还要隔离,不如直接吃住在酒店。我们现在还涉及8名节前返乡人员,我劝他们回沪,回来后其他租住地未必符合隔离条件,索性就住酒店的“安心净享房”。自我隔离员工14天足不出户,有同事帮忙送餐、收垃圾、测体温。其中一名自我隔离的员工是客房服务员,她给我发来微信说:“秦姐,我这次可真是享受到顾客待遇了。”

2月18日和19日,上海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连续2天零增长。而另一个好消息是,我所加盟的锦江酒店板块所属锦江国际集团,近期推出5项金融措施,其中一项就是对符合条件的加盟商予以流动性支持贷款,单户贷款最高达100万元,年利率不超过4.5%,这一“救灾资金”可再解决酒店两个月的生存问题。

自救加他救,酒店至少能撑5个月。我这个家长,一定会带着家人妥妥熬过疫情,等来复苏。(文字整理:本报记者李晔)

平台帮小微企业“扛”疫情

货运小哥一个人承担几个人的运输任务。我想,再多言语抵不过他的一句“再有需求,随时找我就行”

我是凯京科技创始人张世伟。公司致力于推动物流数字化。没有欢乐气氛的大年初七,本该是春节后复工的第一天,我们公司推迟至2月10日复工。

从这天起,我要业务部门每天给我汇报经营数据。当天数据惨不忍睹,是去年同期的10%都不到,成员企业运输量急剧下降,业务真的被按了暂停键。不出所料,我们的股东有蚂蚁金服、红杉资本、大钲资本等,“大佬”们电话接踵而来,担心地询问疫情对企业经营的影响。如果没有疫情,投资方都期待着我们一季度的“开门红”,如今利好落空了。但我们还是明确两个方向:第一,积极做好公司员工防疫工作,尽快启动远程办公;第二,在预判疫情的情况下,制定公司年度成本缩减计划、人力资源结构优化预案以及重点市场拓展策略等。

不管企业多困难,也不能丢掉社会责任。2月2日晚上,我们接到注册所在地普陀团区委的需求,区政府要紧急从松江口罩厂寄送一批口罩,运到普陀各药房。我们是区青联成员企业,理应雪中送炭。我们马上与相关部门人员建立了微信群。当晚9时确认运输需求,10时20分紧急调派人手,把口罩送到各个目的地。

这一单的运送司机叫高宝宝,他过年期间从老家赶回,隔离期满后,一个人承担几个人的医疗物资运输任务。我想,再多言语也抵不过这位货运小哥一句朴素的话:“再有需求,随时找我就行。”

2月6日,我又接到焦虑不安的求助电话。这次是一家小微物流企业打来的。对方说,上游企业没有复工,无法支付我们垫付的运费,他现在账上的钱就只够给员工发这个月的工资,但平台上的借款日也到了,希望我们通融一下延后一段时间。其实,我们自身也承受着很大的现金流压力,但大家应该抱团取暖。我们制定了小微物流企业关怀政策,为因疫情导致无法正常还款的小微企业申请延期并减免逾期费用。

2月16日下午,我来到万家物流位于松江区申立路的厂房。偌大的仓库堆满了医药客户的大量药品,这些货品正等待出仓,送往长三角各地。公司负责人说,原本跑一趟只要半天,现在变成14天。货运司机一旦出城,就面临14天隔离期,而万家物流每天的场地租金、人员开支超过16万元。物流行业信息化程度低、财务透明度低,管理不规范以至于物流成本居高不下。我们的平台通过建设标准化信息化系统、支付结算体系以及智能配载和智能调度算法,助物流企业提升能级。

2月17日,公司复工面更广了,230名员工到岗,主要集中在运营、研发、数据等岗位,占员工数约70%,仍有30%在家待命。我希望疫情早日过去,希望物流小企业能和我们一起迎接春天。(文字整理:本报记者栾吟之)

客流虽少,借机做口碑

大家的想法一致:只要防范措施和服务都做到位,生意会一点点好起来

我是大食代虹桥店店长宋宇。我们店与上海虹桥火车站、长途客运站咫尺之遥,位于虹桥天地地下一层。

如果不是因为新冠肺炎疫情,我们店全年无休。我们是交通枢纽店,面积是上海所有大食代中最大的,达2560平方米,以前每天要接待3000人次以上,其中60%来自周边商务楼,40%是旅客。疫情改变了一切。为防控疫情,我们从1月27日开始停业,2月10日才根据商场统一安排,恢复营业。如今客流量很少,每天只有30多个;线上的外卖订单也不多,每天约15份。

生意受疫情影响那么大,很多人都问我,为什么还要继续营业。答案是我们对未来有信心。市场对餐饮服务还是有需求的。随着周边商务楼里企业陆续复工,上班族需要安全放心的餐饮服务,所以我们想借机做好口碑。更重要的是,我们相信,疫情一定能被战胜,市场肯定会恢复的。

当然,非常时期,营业方式还是有很多变化。我们调整了进入餐厅的方式。原本餐厅有4个出入口,现只保留2个,一个进一个出,这样不容易出现顾客面对面的情况。外卖员取餐统一安排在进口处,而以前取餐是在餐厅服务台。重新安排后,可减少餐厅内部的人流。现在,不论是顾客还是外卖员来店,都要先测体温,我们还要求大家留下姓名和联系方式。这是因为我们位于交通枢纽,人员来自四面八方,万一有需要追溯行踪,会比较方便。欣慰的是,绝大多数客人都支持这一举动,很配合我们。

用餐区的桌椅也进行了调整。本来有400多个座位,现只保留三分之一,一人一桌。客人即便结伴来,我们也会提醒他们分开坐。前两天有对夫妻来用餐,点了一份炒菜两份饭。他们拖了一个椅子到桌子前,面对面用餐。我看到后,拿了两个小碗给他们,建议他们分食。一开始他们不接受,但跟他们解释了特殊时期的用餐规定后,他们也表示理解,最终分坐两张桌子。

我们还在餐厅加大消毒频率。从上午10时营业开始,每三小时一次。不同场所和用品使用的消毒液和浓度都有严格规定,地面用浓度为500ppm的消毒液,桌椅用250ppm的;与食品相关的物品,要用食品级消毒液浸泡擦洗,顾客使用的餐具统一用专业设备清洗和高温消毒。

说实话,因为消费者少,整个餐厅工作的员工只有以往的五分之一,原本25个档口也只开了15个。但大家的想法一致:只要防范措施和服务都做到位,生意会一点点好起来的。

这几天,我给老客户打电话,希望他们继续支持我们。他们大多是周围商务楼的企业员工,非常时期,有条件的都远程办公,用餐需求比较少。但他们说,等疫情缓解,还是会来照顾我们的生意。你看,大家都对未来有信心,相信现在的坚持一定会有回报。(文字整理:本报记者任翀)

钟点工加盟消毒服务

工作比原先累几倍,但抗击疫情,能为城市安全贡献力量,我很自豪

我叫刘见民,是“悦管家”一名钟点工。1月29日,我从河南老家回沪,在经历14天居家隔离后,加盟公司新的业务板块——空间消毒,成为最早一批消毒服务人员。春节期间,我天天看新闻里那些身穿防护服的医务工作者,真是又敬佩又替他们担心。没想到我现在也身穿防护服,头戴护目镜,战斗在上海抗“疫”第一线。当我把工作视频发给在老家的妈妈时,她都担心得哭了。

我是2018年7月来上海打工的,上海人一般管家政员叫“阿姨”,我是“悦管家”为数不多的男“阿姨”。刚开始,我还不好意思跟家里说我在上海干这个,干着干着,我越来越觉得自己这份工作的重要性。今年1月20日,忙碌了一年后,我踏上回家的路程。我是家中的“老憨子”(排行第三,家中最小的儿子),好不容易回家,我计划待到初十,多陪陪家人。然而,刚过大年初一,全国抗击疫情的形势一下子紧张起来。大年初二,店长给我发微信,说公司已被列入市防控疫情重点企业和市政府四大保障性企业名录,为政府大楼、商务楼宇、企事业单位、园区、社区邻里中心等公共场所提供空间消毒服务。这块业务现在非常缺人,希望员工能尽快回来。

刚到家就要走?做了爸妈几天思想工作,他们拗不过我,同意了。1月29日,我返回上海,结果被要求居家隔离14天。原想着14天时间一点收入也没有,有点浪费。没想到,刚放下行李不久,店长的叮嘱就来了:一是安心隔离,公司会提供生活费补贴;二是抓紧在线培训,准备接手新任务。

2月13日下午,公司通知我复工。说实话,在我穿上防护服、戴上护目镜、套上塑料手套的一刹那,内心仿佛打翻了五味瓶。有收入当然是好事,但我也担心:从来没有做过这份工作,做得好吗?要消毒的这些公共场所,人来人往,会不会有感染风险?上岗后,真正的负担来自肩上20公斤重的药水包。每消毒一个场地,少则一个小时的工作量,多则一个半小时。我和小伙伴肩背药水包,一边走一边用喷头往地上、墙上、房顶的空调出风口喷消毒药水。背上的药水包分量一点点轻了,在不透气的防护服掩盖下,汗水却一点点多了。每档活的间隙,我们还可以脱下防护服透个气,一想到医护人员穿8个小时防护服不喝水、不上厕所,我们这点苦就不算什么。

我的工作表每天都排得满满的。公司给我们小组每天排四五档活,一般都从早上干到下午,甚至晚上。如今这份工作比原先干居家保洁累几倍都不止,但抗击疫情,每个人都在默默坚守岗位,我很自豪,我也能为上海的安全贡献一份力量。(文字整理:本报记者吴卫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