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深度丨上海文化软实力的立体与多面
东方网2021-10-22 14:10:59

文化软实力是城市软实力的灵魂。城市的文化软实力需要城市最具特色的文化设施、文艺作品、文化展演、文化名人、历史文化建筑来承载。人们通过感受五彩缤纷的文化之“象”,领悟底蕴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之“道”。从历史到未来,文化散发着永恒的魅力,成为人们与城市,与社会,与自身价值追求相联系的魂牵梦绕之地。上海因独特的地理、历史和文脉产生了独特的江南文化、海派文化和红色文化为代表的城市文化。在世界、在中国、在江南上海有着不同的文化形象,构建上海文化软实力需从全球、全国和本土三个纬度。

一、海纳国际视野的上海文化软实力

上海为中国最早开放的通商口岸之一,与之相随的是租界文化。虽然上海的开放是由外源性文化危机促成的转型,却在大历史的视野下促进了上海文明的发展与演进。以开放为起点,上海大踏步融入世界的怀抱,在与外国文化交往的过程中碰撞与融合。不管是上海之于世界还是世界之于上海都产生了一种复杂而微妙的文化联系,这种历史影响一直延续至今。

上海文化软实力具有世界意义。要求我们在培育文化软实力过程中兼顾世界他国文化品味,构筑具有现代意义的人类共同文化价值观。上海文化的对外传播需讲究艺术和方法,既要注重全球化表达方式,也要兼顾多元化传播渠道。上海文化软实力需体现典型的中国特征和上海气质。“既有国际风范、又有东方神韵”我们要在这一定位的基础上繁荣上海文化,彰显上海文化软实力。

二、展现中国现代性的上海文化软实力

上海是中国江南城市中最具现代精神的城市。江南既是地理的概念,也是文化的概念。自然环境方面,上海属大江大河文化,“一江一河”的黄浦江与苏州河承载着上海人的乡愁。江南文化的自然禀赋需借力上海独特的都市风貌,打造现代化江南文化之城。人文底蕴方面,一批曾在中国政治、文化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名人曾在上海工作和生活,如陈独秀、胡适、鲁迅、巴金。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是人们了解中国和中国共产党的窗口。习近平总书记将支持长三角州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提醒我们,要发挥上海在对外文化贸易、对外文化投资方面的优势,助力上海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更好地走向世界,以文化经济为纽带向世界输出上海文化软实力。

放眼全球,文化软实力领先的城市同样是硬实力发达的城市,如纽约、伦敦、巴黎。究其原因,与城市文明的延续与传承密不可分。还有时代原因,现代新文化样式更于依赖技术的进步、传播方式的变革、消费能力和习惯的影响。新时代的文化发展规律决定了现代文化大都市必须有坚实的硬实力作为根基。上海需借硬实力优势,为文化软实力提供有力支撑。

三、独具本土气质的上海文化软实力

人民是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的核心要义。正如德国文化人类学家蓝德曼所说:“我们是文化的生产者,但我们也是文化的创造物。”上海是一座具有世界意义的人民城市。由于曾经的租界制度,上海人最先了解西方人的生活方式和思想。在五方杂处、华洋杂居的岁月里,无论从商业往来过程中,还是从租界管理和日常生活中,上海人最先感受到一种与本土不同的西方现代化理念。

在构筑城市文化软实力过程中,上海应具有世界文化熔炉的气场。不仅繁荣本土文化,还创造机会为一切友好他国文化创造交流契机。如举办各种文化节庆、欢迎全世界优秀艺术家和留学生来留学、体验、创作。这些年轻人未来或成为各国关键领域人才,他们会促进日后上海与世界的联系,成为具有未来潜质的上海文化软实力。

四、面向未来的上海文化软实力

上海建设文化软实力要紧跟时代步伐,正确处理好本土与外来、历史与现代、经典与流行文化的关系。留住上海的文化记忆,“让人们感受‘里弄小巷石库门、梧桐树下小洋房’的独特气质”“推动更多‘工业锈带’变为‘生活秀带’‘文化秀带’”。前者回溯历史,后者面向未来。上海的武康路、陕西南路等历史文化街区和错落于其中的名人故居为人们提供了一个闹中取静的空间体味城市的乡愁。上海的旧厂房曾为上海工业的发展立下汗马功劳,而今,成为上海最富文化创意氛围的新天地。它们连接着上海的过去与未来,承载着城市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成为后工业时代上海发展的缩影。

上海文化精髓需要我们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处找寻和挖掘。上海文化软实力是立体的,体现了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的整体形象。上海文化软实力是多面的,如“全球影视创制中心”“亚洲演艺之都”“国际创意设计高地”,这些领域可能诞生一批代表上海的文化符号。我们在享受上海文化生活时,也要记得抬头仰望星空,探索上海文化的“点、线、面、体”如何形成合力,向世界、向全国、向上海人民彰显属于上海的文化软实力。

作者:孙悦凡
选稿:李婉怡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去APP评论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否则,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凡本网未注明来源“东方网”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3、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4、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5、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具体合作咨询电话:021-608500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