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共建共治共享“最美河道”虹梅护河志愿服务队成立
东方网2021-09-23 08:23:40

  本报讯 (记者 王洁敏) 精心打理的河道是城市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让更多居民、企业参与到河道整治的工作中来,共建共治共享“最美河道”创建成果,是徐汇区虹梅街道目前重点探索的一大方向。9月19日,位于街道辖区内的上澳塘田林路-宜山路水域一改往日宁静,变得热闹起来。一场主题为“绿色发展始于心 河湖保护践于行”的虹梅街道水环境体验日活动在这里展开。

百舸争流 竞相护河

  来自辖区企业和居民区的护河志愿者们用环保材料制作出一艘艘各式各样充满创意的“战舰”。随着“战舰”逐一下水,上澳塘里水花四射,百舸争流。

  近年来,虹梅街道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和区河长办的指导下,始终践行绿色环保新发展理念,把生态环境保护和水环境污染防治摆在突出位置,进一步创新思维,持之以恒抓好河长制工作的落实。

  继组建了7支居民区护河志愿者队伍定期对河道进行巡查后,活动当天,虹梅街道企业河长成立及授牌仪式隆重举行。由华鑫置业(集团)有限公司、光明食品集团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上海姚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上海云赛创鑫企业管理有限公司、太保金融科技有限公司、上海无线电博物馆等7家辖区企业领衔的护河志愿服务队也加入了虹梅护河人的大家庭。至此,虹梅护河志愿服务队正式成立。7家企业所在的沿岸巡查区域获得“虹梅新时代文明实践点”授牌。护河志愿服务队志愿者代表在成立仪式上倡议全体虹梅人争当保护河流的宣传者、实践者、捍卫者,让志愿服务的涓涓细流,汇聚起保护河流的磅礴力量,为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虹梅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量身定制 治理方案

  “我小时候就在这条河里游泳、钓小龙虾,看着它水质变浑,现在又变清。”上澳塘畔有一片大型居住区——华悦家园,居民老乔是土生土长的虹梅人,对附近的河道感情很深。

  流经虹梅地区的大小河道共有5条,两岸不仅有着十几个住宅小区,还有3000多家各类企业。针对辖区实际情况,虹梅街道为河道“量身定制”了一整套治理方案。

  问题在水里,根子在岸上。整治前,河道左右岸还存在着为数不少的违建,沿河环境脏乱。街道河长办抓住街镇无违建创建工作这一有利时机,通过与区拆违办、街道各职能部门紧密配合,拆除了一批存量大、投诉多、难度高的违法建筑。在抓好存量违建拆除工作,以拆促管的同时,街道河长办注重与辖区职能部门、巡河志愿者队伍紧密配合,建立群防群治的巡查发现机制,对河道10米区域内的新搭违法建筑进行严管严控。

控源截污 生态疏浚

  虹梅辖区内的沿河住宅小区大多建设年代较早,基本都存在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道的情况。此外,3000多家企业中有约500家餐饮企业,经过排摸,约有150余家疑似雨污混接。

  对此,街道从2019年起在全域范围开展污水直排普查,全覆盖推进住宅小区、企事业单位、沿街商户等雨污混接综合整治,开展生态疏浚工程。从源头上阻断污水直排河道,有效缓解了边排污、边治理的现象,确保河道治理科学高效。

  截至2020年底,已完成233家企事业单位的“雨污混接”改造及桂林苑等11个小区的雨污混接或污水直排改造。今年,街道又对辖区内100多家疑似雨污混接的餐饮企业展开排污治理,特别是对27家本身不具备排污条件的沿街小餐饮进行托底改造,目前已全部改造完成。

片区一体化 共享治理成果

  一直以来,虹梅的河道整治并不止步于“碧水”与“畅水”。如果说消除黑臭、水清河畅分别是河道治理的1.0版和2.0版目标,那么通过导入片区一体化治理,实现滨水贯通、水岸共治,全方位激活沿岸滨水活力无疑是当下虹梅水生态环境优化改善的3.0版。

  “我们在着力恢复河道生态功能的同时,还注重以河道为中心轴线向河两岸延伸辐射,提高河道生态服务功能,构建健康、完整、稳定的生态水环境。”虹梅街道社区管理办主任奚国钧介绍,今年上半年,街道完成了片区一体化提升与上澳塘港滨水贯通概念方案。该方案把滨河贯通、艺术共享街道、景观休憩段和周边道路精细化治理在片区内进行集成、叠加,对上澳塘沿岸进行整体化、共享化改造,实现水岸慢行系统贯通,最大限度发挥河岸空间的社会化、公共化功能。

  据了解,上澳塘东岸沿线因企业、园区较多,各自均设置了围墙,形成6处断点。要让整个滨水空间都汇聚成一个整体,势必会涉及到让企业把岸线空间腾挪出来。企业是否愿意“退地”,退多少、怎么退,如何最大程度地平衡诉求,既复杂,也考验治理智慧。好在,经过基层干部一次次上门沟通,各运营主体都十分看好滨水空间的开发再利用。“我们还邀请沿岸企业代表共同参与讨论贯通方案的设计和优化,提高企业参与度,体现共治共享的理念,也由此加快了项目推进。”奚国钧介绍道。

  据悉,全州路到漕宝路段的贯通工程将于年内完成,明年有望实现上澳塘东西沿岸整体贯通。届时,这一片区一体化治理下的滨水空间改造新实践范例将让更多虹梅人共享水绿岸美的生态效益。


作者:王洁敏
选稿:孙翔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去APP评论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否则,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凡本网未注明来源“东方网”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3、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4、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5、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具体合作咨询电话:021-608500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