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快评丨祛除功利浮躁心,让中秋回归本源

2021-09-21 10:13:42 作者:刘天放 来源:东方网 选稿:王永娟


中秋节,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仅次于春节的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中秋节是一个高度浓缩中华文化的佳节,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从古至今,都具有持久的价值和魅力。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近些年来,中秋的文化价值逐渐被淡化,商业气息不断升温。

各种馅儿、各种形状的月饼,打着文创、健康等旗号让中秋节几乎成了“月饼节”;商场内商家的打折狂潮吸引了众多消费者;汉服活动也多姿多彩,但缺少了文化底蕴的“秀”,总让人觉得此时“汉服”也不过是商家作秀的道具……

商品经济条件下的促销活动无可厚非,但作为中国人,一定不能忘记属于我们自己民族的中秋独特的文化价值。只有更加重视中秋节的文化内涵,祛除功利和浮躁,才不会在眼花缭乱的商业氛围中迷失方向,也才能使中秋节魅力无限,熠熠生辉,继续发挥其独特作用,不断展现文化软实力。

中秋节首先就是“团圆节”,是中国民族传统节日中最能完整体现中华民族特有的“血亲团圆、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宿愿的节日,这也是中秋节又称“仲秋节、团圆节”的原因。中秋节的风俗也特别多,从古至今延续的风俗包括:祭月、赏月、拜月、饮桂花酒、燃灯、观潮、吃月饼、祈福等等,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遗憾的是,数千年来对节日固守的传统文化内涵和价值,已逐渐式微。如今,除了对传统的习惯性遗忘外,商业大潮的冲击,无疑对这些传统产生了很大影响。民族文化陷入市场危机的警觉声越来越高。在商业氛围下,尤其是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忙碌与浮躁中,人们重视的是“月饼经济”,从而使文化传承被边缘化。

中秋节这种传统节日逐渐退化为商品的推销日,节日的诸多功能也逐渐被娱乐功能所代替。像古人那样浪漫地祭月、赏月、拜月、追月,乃至诵诗咏月的文化情趣,当下的人们还残存多少?我们似乎正与先人在精神气质上渐行渐远。古人的高雅,“天涯共此时”的豪情,“千里共婵娟”的意境,似乎只能显现在商家的钱袋子和民众的狂欢中。

对此,祛除功利浮躁心,让中秋回归本源,才能让中秋文化拥有持久的魅力。当然,利用现代技术和市场能力,培育出与时俱进的中秋文化,也是必要的。但同时,绝不能弱化甚至忽视中秋文化的内涵和人文价值。振兴传统节日,需要对其包含的道德观、价值观等进行发掘和转化,汲取其精华并增添新的时代元素,使传统节日焕发蓬勃生机,唤醒文化自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