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5万余名教师参加,首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在沪落幕
东方网2021-07-31 14:28:53

东方网记者傅文婧7月31日报道:首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7月30日在复旦大学圆满落幕。本次大赛共评出个人(团队)奖一等奖30项、二等奖69项、三等奖99项;教学活动创新奖、教学学术创新奖、教学设计创新奖等专项奖19项。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教育部原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杜玉波在致辞中表示,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首先要牢牢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突出师德师风第一标准, 深化教师管理综合改革,同时也需要优化教师队伍建设保障环境, 使广大高校教师安心从教、热心从教、舒心从教、静心从教。他指出,一是要营造良好氛围,促进广大高校教师努力成长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二是要树立正确的评价导向,坚守高等教育的初心使命。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老师是第一身份,教书是第一工作,上课是第一责任。三是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在教育目标上,更加注重“导向”;在教学内容上,更加注重“更新”;在教学方法上,更加注重“互动”;在教学管理上,更加体现“灵活”。他希望依托此次大赛,搭建广大教师成长、成才、成功的平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赛促建,加快建设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书记沈炜在致辞中强调,近年来,上海以实施综合改革国家试点为契机,坚持把本科教育放在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在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在此过程中有三个方面体会:一是要站稳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立场。二是要引导教师守牢既做“经师”又为“人师”的定位。三是要为教师潜心育人创造相应条件。首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在上海召开,全国高校优秀教师云集到复旦大学,为上海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上海将以本次大赛为契机,进一步深化上海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常务副校长金力在致辞中表示,课堂教学是高校教师育人的基本形式,一流本科教育应有一流的教学质量。复旦大学一直将本科人才培养和本科教育质量放在学校发展的战略地位。首届“教学创新大赛”由复旦大学承办,能够使复旦全面了解各高校优秀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创新举措,深入思考如何更有效地开展教师教学创新、如何通过系统改革全面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如何进一步实现复旦大学作为一流大学应承担的职责和使命。

闭幕式第二阶段由复旦大学副校长徐雷主持。大赛专家委员会主任、复旦大学副校长张人禾代表专家委员会介绍本次“教学创新大赛”的评审情况。本届大赛共评选出个人(团队)奖一等奖30项、二等奖69项、三等奖99项;共评出教学活动创新奖、教学学术创新奖、教学设计创新奖等专项奖19项。

第二届“教学创新大赛”将移师陕西省西安市,由西安交通大学承办。陕西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省教育厅厅长刘建林表示,陕西一定借此机会,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着力推进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有信心、有能力、有决心办好第二届大赛。

“教学创新大赛”是经教育部批准,纳入《教育部直属单位三评一竞赛保留项目清单》的赛项之一,是目前项目清单中唯一一项高校教师教学竞赛活动。自2020年10月正式启动以来,得到了全国高校的广泛关注和热情参与。31个赛区教育行政部门、省级高等教育学会作为大赛省赛主办单位或指导单位,与赛区牵头高校通力合作,争创佳绩。

本次“教学创新大赛”在赛制上共设部属高校(含部省合建高校)类和地方高校类两个赛道,每个赛道根据主讲教师专业技术职务分正高组、副高组、中级及以下组三个组别。全国共有1071所普通本科高校的50386名教师参加校赛;12625名教师参加省赛,其中主讲教师3981人,高级职称教师参赛比例接近70%。

作者:傅文婧
选稿:朱雯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去APP评论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否则,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凡本网未注明来源“东方网”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3、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4、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5、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具体合作咨询电话:021-608500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