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强国有我!暑期实践,这群大学生奔赴祖国最南端上党课
东方网2021-07-17 22:49:12

东方网记者傅文婧7月17日报道:“碧海连天远,三沙尽是春。”三沙市是我国地理位置最南的地级市,辖两百多万平方公里的蓝色国土。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上海交通大学“青春向党 逐梦海疆”实践团日前受三沙市邀请奔赴祖国海疆,开展党史学习、植树净滩、行业报告等系列主题活动,在祖国的最南端上演了一堂实践育人“大思政课”。

南海讲党课 红旗忆初心

实践团师生乘坐“三沙1号”航行17小时抵达海南省三沙市后,首先来到了西沙烈士陵园,向18位为收复西沙献出生命的人民海军烈士默哀。之后还巡航参观永乐岛等岛礁,亲身领略南海岛礁建设与壮美景观。

在走访三沙市政府驻地永兴岛,开展社区调研与驻岛居民走访时,同学们深入了解了当地居民生活状况与三沙发展成就,并开展净滩环保活动。侯士兵代表实践团师生前往赵述岛参与植树活动。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全林在永兴岛为实践团师生上了一场特别的党课。实践团成员、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生崔唯一认为,这堂祖国最南端的党课学习别具意义,作为新时代青年党员,她将怀揣新时代“撸起袖子加油干”的闯劲和“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拼劲,将个人“小我”融入国家和民族的“大我”。

海南省省委委书记沈晓明与身处“三沙1号”的实践团师生直播连线。凯原法学院青年思政教师谢焕向沈晓明报告,“让学生在山海之间亲身感受南海建设的伟大历程,亲耳聆听一代代三沙人保卫祖国、建设南海的动人故事,通过社会实践这门行走的思政课,让青年学生根植‘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信念,把青春和奉献融入祖国的山河。”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博士生陈哲表示,“自己所在的科研团队在南海岛礁建设中贡献卓著,作为其中一员倍感荣幸,自己也将继续扎根行业,实现兴船报国的志向,为南海建设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交大造船人“圆梦三沙”

跨越山海,两艘船模定格交大与三沙的“船海”情谊。在三沙市市委委书记张军与上海交大学指委秘书长侯士兵的见证下,何炎平老师将“天鲸号”挖泥船模型赠送给三沙市。同时,实践团师生惊喜收到“三沙1号”船模,这也正是实践团本次三沙之行所乘坐的邮轮。

“天鲸号”是“中国船舶设计大师”何炎平教授开发设计的、我国首艘自航绞吸挖泥船,为南海岛礁的建设发挥关键作用。如今,这位扎根专业追逐海洋强国梦、深度参与三沙发展建设的交大造船人,终于实现来到三沙的心愿。“希望每一条船都有新的进步,能够不断往前走。”他为实践团成员分享自己为强国使命投身“大海洋”的亲身经历。在永兴岛,何炎平教授讲述了我国绞吸式挖泥船的发展历程及其在南海岛礁建设中的应用,为实践团师生带来了一场生动的行业报告。

实践团成员、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博士生赵国成深受触动,他表示,“未来要将自己的科研工作更加契合祖国南疆的发展需要,用行动致敬守礁战士与驻岛勇士。”实践团成员、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博士生肖迪在建岛故事中进一步理解了“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深刻内涵,“我一定要发愤图强,把这次所看、所听、所思都细细沉淀下来,用专业所学为祖国建设持续奋斗!”

2019年初,上海交通大学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分别与海南省和三亚市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依托船舶与海洋工程等优势学科,合作共建崖州湾深海科技研究院。同年8月,上海交通大学三亚崖州湾深海科技研究院正式成立,持续助力南海海洋研究。今年起,研究院将正式招收研究生。

走向深蓝,有圆梦更有造梦。面向未来,将有更多交大学子主动对接国家战略,支持海南区域发展,为更好守护南中国海注入源源不断的交大力量。

从走向深蓝到逐梦航天

“建设世界一流航天发射场,创造更多中国奇迹。”在日益强大的中国航天事业背后,是一代接棒一代的中国航天人。实践团一行奔赴南海之滨的文昌航天发射场,在交大校友的带领下,近距离参访指挥中心、火箭垂直总装测试厂房和发射塔等建筑。师生们既感慨于航天精神和理想信念,也深刻领悟到大国重器背后的中国速度、中国智慧与中国实力。

目前,上海交大有近30位校友在文昌发射场工作,以青春托举航天梦,与文昌发射场的建设、合练、首飞及重大任务一同成长,逐渐成为测发、测控、通信、勤保等各领域骨干。

从走向深蓝到逐梦航天,上海交通大学一直致力于在国家最关键的领域、最需要的地方、做最生动的行业教育。文昌航天发射场、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祖国南大门”三沙、南极科考站等等,目前,上海交大已形成以国防军工、大国重器、大型装备和乡村振兴等为核心的行业教育实践基地群。每年邀请50余位校内外专家学者为学生开设专题行业报告会,讲解行业前沿知识,每年组织200余支行业实践团,到重大装备、大型工程现场,通过企业参观、校友访谈、行业发展讲座等,培育学生专业认同感和行业报国情怀。

作者:傅文婧
选稿:曾炟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去APP评论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否则,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凡本网未注明来源“东方网”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3、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4、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5、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具体合作咨询电话:021-608500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