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同济大学主办,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政府特别支持,同济大学城市风险管理研究院、同舟思备安全技术有限公司承办的“2021城市风险管理高峰论坛”最近在上海举行。
高峰论坛分会场由同济大学城市风险管理研究院主办,上海浦公检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承办;由博涵财经CEO王雪靖主持。同济大学城市风险管理研究院院长孙建平、上海浦公检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林鑫出席并致辞。以“城市空中坠物风险防范与控制”“城市安全发展与社区安全建设”和“城市公共卫生安全管理”为论题展开探讨和交流

孙建平院长在致辞中指出:城市公共卫生安全是城市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突发事件下做好风险管理显得尤为重要。由新冠肺炎疫情引发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典型的“黑天鹅”事件,也是对我国治理体系韧性的一次严峻考验。城市作为人员流动密集、经济和社会活动集聚的重要场所,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暴发后,面临着城市治理、应急管理的“灰犀牛”的挑战。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为城市运行中的风险管理提供了丰富而又深刻的现实命题。总结前期的经验、汲取其中的教训、明确系统应对的目标,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法治保障的体制机制,对营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促进经济不断复苏至关重要。期待各位的真知灼见,希望大家共同为城市公共卫生安全管理提供新的思路和支撑,为国家的长治久安、人民的安居乐业保驾护航。

上海浦公检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林鑫在致辞中谈到,浦公检测公司坚持以保障城市安全运行为使命,致力于为城市的安全运营管理提供解决方案,深耕“大建设”“大健康”“大数据”三大领域,已经逐步发展成为国内领先的具有综合检验检测能力的检验检测集团公司。近年来,公司立足工程质量检测,放眼民生综合安全服务,持续拓展服务范围,在食品、节能、环境、公共场所和职业卫生等城市安全领域取得了新的突破和发展,力争成为城市安全发展的“杰出卫士”。

与会人员共同见证了“同济大学城市风险管理研究院城市安全运行公估研究所”成立。同济大学城市风险管理研究院院长孙建平与上海浦公检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林鑫一起为研究所成立揭牌,携手打造城市安全运行公估管理平台,树立城市智慧安全标杆,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城市运行安全网,推动实现城市安全管理模式从被动反应向主动保障的转变、从事后处理向事前预防的转变、从静态孤立监管向动态连续防控转变。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院长刘中民、同济大学医学院临床流行病学与循证医学研究所所长李觉、上海浦公节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赵亚军、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名誉副理事长潘迎捷、杨浦区长白新村街道图们路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李芳、第九人民医院副院长罗蒙聚焦“城市公共卫生安全管理”主题,发表了“韧性城市建设过程中公立医院的功能转变”“新冠疫情背景下公共卫生安全策略”“后疫情时期建筑健康运营的思考”“食品安全重大突发事件的风险把控”“新形势下社区疫情防控的机遇与挑战”及“疫情后的医院建设新思考”的专题演讲,就公共卫生安全防控展开交流和探讨。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院长刘中民关于“韧性城市建设过程中公立医院的功能转变”的演讲为韧性城市建设提供了新的见地。他认为在多灾环境下,“韧性城市”强调建设更具动态平衡性、兼容性、高效率的流动性、扁平性、缓冲性、冗余度的城市,突出于“智慧城市”“海绵城市”等概念,成为构造现代社会更完善的理念。
突发性疫情考验的是一个城市的公共卫生安全应变能力。新冠疫情对我国城市公共卫生安全体系带来巨大挑战,在后疫情时代,我们不仅需要对疫情期间的防控进行经验的总结,更需要对城市公共卫生体系予以完善。同济大学医学院临床流行病学与循证医学研究所所长李觉围绕“新冠疫情背景下公共卫生安全策略”,从“全球疫情背景、史上公卫事件、公共安全策略”三个方面展开演讲。李所长强调:始终把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首位是立国之本,并对体系完善提出了“三个需要”的见解,即监测系统需要完善(外来)、监测敏感性需要加强、应对能力需要增强。
近些年来,食品安全突发事件时有发生,不仅给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带来威胁,还对和谐社会的构建造成了不利的影响。为了将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带来的危害控制在最小范围内,风险把控至关重要。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名誉副理事长潘迎捷在“食品安全重大突发事件的风险把控”演讲中指出: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全球人口的持续增长,城镇化生活节奏的加速和饮食结构的变化,全球和区域贸易的增加,气候变化等,所有这一切都在影响着现有食品安全的格局,也对食品产业链上各个环节的安全风险管理提出了新挑战。



杨浦区长白新村街道图们路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李芳围绕“新形势下社区疫情防控的机遇与挑战”作了演讲。她谈到,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后,图们路居民区党组织在街道党工委正确领导下,主动作为、沉着应对,建立健全组织架构,广泛发动居民群众群防群治,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群众优势转化为防控优势,筑牢防控疫情的堤坝。始终坚持党建引领为首要;建立完善防控机制是关键;紧紧依靠居民群众是根本;共筑小区免疫屏障是责任;完善各类机制措施是目标。
上海浦公节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赵亚军在演讲中谈到,一场新冠疫情改变了大家对生活很多方面的看法,一夜之间突然发现一直以来为大家遮风挡雨的建筑成为病毒传播最主要的场所,而随着雷神山和火神山的建设又让人们看到利用建筑抵御病毒的希望。在后疫情时代,如何让建筑从病毒传播的温床转变成抵御病毒的掩体值得我们深层次思考。与此同时,很多建筑,尤其是存量建筑,还存在室内污染物超标、环境质量差以及新风缺失等一系列问题,如何让大量的既有建筑健康运营显得尤为重要。
第九人民医院副院长罗蒙关于“疫情后的医院建设新思考”的演讲给大家带来了新的认知和慰藉:一场全球大流行的世纪疫情在中国被控制后,虽然我们生活在低风险区域,但新冠肺炎疫情并没有远离而去,时而也受到死灰复燃的威胁,人们自然把更多的关注投向未来的城市防控。有强大的医疗体系支撑,就能抑制疫情,就能战胜疫情。罗院长强调,在未来医院建设过程中,要以高组织、高效率、高普及为主旨,以医救结合、评级结合、专群结合为手段,构建能够应对全灾种、参与应急管理全过程、实现公立医院全功能的救灾应急医院体系。(作者为:石红)
作者:石红
选稿:赵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