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文化事业发展的大喜事” 上海最大的戏曲剧场“回归”

2021-06-23 16:52:08 作者:王永娟、汪伟秋 来源:东方网 选稿:潘丽娟

东方网记者王永娟、汪伟秋6月23日报道:“上海之扇”展露新姿,上海戏曲艺术发展有了城市新地标。今晚,阔别上海观众多年的宛平剧院正式回归,以全新姿态开门迎客。上海戏曲院团贺之为“上海文化事业发展的大喜事”,梅花奖、文华奖和白玉兰奖的“三奖”戏曲表演艺术家将联袂登台。

重启归来的宛平剧院对标当代一流剧场,更能体现戏曲专业之美、能更好展现戏曲大制作的剧院,体现了上海戏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新高度,尽显开放、创新、包容的城市品格,为上海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再添一载体。

宛平剧院:既尊重传统又面向未来

“逸夫舞台面向中型制作,长江剧场专为实验小剧场创作,而宛平剧场则满足大型戏曲演出的需求。”上海戏曲艺术中心总裁谷好好曾这样总结上海三座专业戏曲剧场的目标定位。

在原址上改扩建的宛平剧院是上海最大的戏曲剧场,使用面积扩大3倍,当初在项目论证会上,老艺术家张静娴“希望能在舞台上有尊严地表演,把最爱的戏、最好状态献给观众”的期待得到了最大的尊重。

在996座的大剧场内,观众席扇形排列,为缩短舞台台口与观众席的距离,让即使是最后一排的观众也能看清演员的每一个手势甚至表情,感受戏曲唱念做打舞的程式之美。对观众来说,这是观演体验的提升,对演员来说,则是一种来自剧院的尊重。台上一分钟,是台下十年甚至几十年的“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谁不希望在自己台上绽放的每一秒,都能清晰地触达观众?

国际一线品牌的音响和声控尊重的是中国戏曲的声腔魅力,一流的灯光和舞台控制,则力求让戏曲的舞台呈现更加流畅和完美。“后台”也为戏曲演员度身定制,怎么方便怎么来,为了让扎靠旗、戴翎子的演员方便活动,演员通道更为宽敞,经过的每个门都会加高。

作为一家现代剧院,宛平剧院为戏曲艺术的创新与发展留足空间,“上海之扇”力图以一流的硬件设备和舞台设计扇动戏曲艺术的未来。

随着戏剧观念、观众审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戏曲演出已不满足于“一桌二椅”的传统演剧空间,大量布景、道具甚至是高科技多重幕布打造的沉浸式舞美效果,被广泛应用在新创作品之中。而这些新技术的使用,对于舞台的深度、有无附台、吊杆数量等都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

宛平剧院的大舞台堪称全国戏曲舞台上升降台最多的舞台,25块网格化台板,可以营造出几何级的舞台空间变化,为戏曲创新留足空间。全电控可编程升降吊杆65套,全网格化控制的灯光系统和全光纤信号传输方式的扩声系统,都为将来剧目创新提供了硬件支撑。“未来的新创剧目,利用新设备酷炫地演,宛平剧场将满足新戏创作所有‘出格’需求。”剧院经理夏天如是说。

不仅大舞台为戏曲创新性大制作预留空间,宛平剧院还有一座262座的小剧场,未来,除了长江剧场,实验性、先锋性的戏曲创作也可以在这里上演。

戏曲“大码头”:不仅仅因为有好剧院

在得知宛平剧院即将重启的消息时,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说,“宛平剧院的重启,是上海文艺事业发展的大喜事,大好事。”谷好好说,工程启动时,自己在微信朋友圈发的消息得到了全国各地文化领域同行的转发、点赞,羡慕上海戏曲人得到那么多支持。剧场尚未竣工时,就已有全国各地戏曲院团打听情况,希望能在此演出。

上海素来有戏曲“大码头”之称。最近几年的一些大动作无疑是在为这座“大码头”夯牢基石。宛平剧院的重启,让具有创新性的戏曲大制作有了彩排和演出的新场地;蟾逸夫舞台修缮让老戏迷有了声音质感的“新享受”;而长江剧场回归后的两年多,上海小剧场戏曲节在这里升级为中国小剧场戏曲节,越来越多的剧种在“红匣子”“黑匣子”两个剧场登台,新戏迷去长江剧场看“实验性小戏”成了“新习惯”。

丰富多元的戏曲探索与表现形式,都能在上海找到适合自己的剧院。观众的观剧体验以及所享受到的服务,也在随着这些剧院的升级改造在进一步提升。

而这些一环扣一环的改变,也在推动上海的文化氛围发生改变。戏曲观众在增加,他们对戏曲创新的接受度更高,更加包容,戏曲院团多年来“进校园”“进社区”“导赏”“follow me”等普及性活动,也让观众越来越懂戏。这些都是吸引外地院团愿意来上海演出的原因。中国评剧院演员、第28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主角奖获得者王平就曾感叹,“上海是一个非常好的文化交流平台,上海观众懂戏、观念新、有见识,带着剧目来上海,我完全不担心市场。”

硬件的提升,市场的培育,文化氛围的提升,都在让上海这座戏曲“大码头”越来越有吸引力。让业内人士近悦远来,还要让民众乐在其中。作为一座新时代剧院,宛平剧院功能更具综合性,交流展示、艺术普及、影音体验都面向民众,一座没有围墙的戏曲乐园尽显开放与包容。

谷好好说,宛平剧场将面向全国,将力争成为戏曲演出首选地。不仅要充分满足上海各大戏曲院团经典、复排、新创剧目展演、驻演,还将邀请全国各戏曲剧种以及海外戏曲团体、传统戏剧团体来沪竞技展演。

开放、创新、包容,这是上海这座城市的品格,它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在各个领域各个层面的“行动自觉”。宛平剧院重启,照见戏曲文化的历史、现在与未来。可以预见,随着硬实力和软环境的进一步提高,戏曲文化在上海必将会更加枝繁叶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