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书法大家颜真卿写错了字?古文字学专业学生用“黑科技”找出真相
东方网2021-05-28 21:03:47

东方网记者傅文婧5月28日报道:近日,有位书法家认为大书法家颜真卿在《祭侄文稿》中写错字的事件在网上发酵,这引起了华东师范大学古文字学专业(强基计划)同学兴趣——“刺史”的“刺”,颜真卿为什么写成“刾”?

于是老师抓住这个契机,运用“智能检索中国文字数据库”给同学上了这样一堂课:首先,引导同学进入“石刻智能检索数据库”,运用该数据库嵌入的“石刻疑难字形智能识别器”识别唐代文字中貌似“刾”的那个字。识别结果让同学们了解,当时的“刺”大概率写成“刾”,而这个“刾”中的“夹”,就是“朿”的自秦汉文字以来的变形。

随后老师又引导同学进入“甲骨文智能检索数据库”,运用其嵌入“甲骨文智能镜”识别甲骨文的“朿”,进入“商周金文智能检索数据库”,运用其嵌入“商周金文智能镜” 识别商周金文的“朿”,进入“战国楚简文字智能检索数据库”,运用其嵌入的“楚简文字智能识别器”识别战国楚简的“朿”。于是,同学们了解到:“朿”字之形,取象于“树木的刺芒”就是先秦时代的“刺”。

智能识别-朿字

在这次教学中发挥大作用的各个数据库,就是学校文字中心近日研发成功的“智能型中国文字数字平台”数据库系列中几个种类。5月28日,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举行“冷门绝学”专业“新文科”建设成果发布会,除了智能型中国文字数字平台,还发布了冷门绝学专业树德育人数字化智能助学系统、冷门绝学专业“新文科”建设的国际化协同研究和世界话语体系等最新成果。

智能识别-朿字

据悉,“中国文字数字平台”以古文字及历代出土实物文字资料的数字化为目标,自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启动,其建设成果曾多次实现海内外首创性突破,如2003年,推出首个先秦古文字数据库的正式出版成果系列《商周金文数字化处理系统》和《战国楚文字数字化处理系统》;2019年正式发布古文字智能识别工具“商周金文智能镜”。在此基础上,2020年以来,文字中心又相继开发了多种出土文字智能图像识别系统,并完成图像识别工具与数据库的有效结合,创建了智能型古文字数字平台。

这一突破,对古文字图像识别而言,营造了最理想的“样本库”,为进一步研发和技术突破打造了孵化平台。对出土古文字文字数据库而言,消除了两个盲点:一是不识之字数据库检索查询盲点。去除了数据库使用者的专业知识门槛,大大提升了数据库的社会服务功能;二是图像载体材料的计算机自动识别盲点。初步实现数字平台中图片载体材料与字符集载体材料的自动数字关联,进而营造了古文字资料大数据生成和机器学习的环境,为各种研究专题的智能化手段介入创造了条件。

除了用图像识别技术将中国文字数字平台提升到“智能化”级别以外,该数字平台还具有如下创新功能:各断代各类型出土实物文字资料的全覆盖、全字符检索查询的突破、多层次深度加工与专题性数据库系列的形成。

同时,为配合国家教育发展和文化建设战略,满足社会应用层次的各种需求,华东师大依托“中国出土文字数字平台”,创辟出了“强基计划智能助学系统”、“汉字美育智能资源库”等以“树德育人”为目标专题数字系统。

强基系统-考释检索

“强基计划智能助学系统”,由不同层次支撑属性的系列数据库构成:“古文字释读工具书检索数据库”,初学者最需要的入门工具;“集释专题数据库”,帮助学习者把握古文字释读史的信息,从而形成古文字学基本积累;“义类专题数据库”,提升一手文献释读的效率;“通假专题数据库”“偏旁专题数据库”,则在深层助学的基础上,具有更多专题研究的导向。“古文字智能图像识别”,打通古文字学习者与古文字数据库之间的人机障碍,并营造古文字智能化研究的环境;“虚拟仿真:走进商周古文字”,帮助“强基”同学成功“穿越”到殷商时代的社会文化环境中,运用虚拟仿真技术,超越传统教学模式,将文化、历史、思想等多方面知识点融入到商周古文字三维场景的讲解过程中,为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提升数字化平台的“强基”助学效应。

“汉字美育智能资源库” 瞄准当前历代汉字网络资源的空白,提供历史汉字中最富美饰性的种类,如殷商族名文字、金文鸟虫书、经典石刻、玺印、封泥、瓦当等材料的检索。同时也提供从殷商甲骨文开始的各类文字的字体(书法风格)分类的检索。所有检索结果,都以集成性资料为范围,呈现其定量数据,以实现精细化反映汉字美育资源的历史真实,同时对于汉字文物、艺术品的鉴定,以及以历史汉字材料为资源的文创,提供坚实的资料支持。

此外,当天还介绍了冷门绝学专业“新文科”建设的国际化协同研究和世界话语体系方面的成果。包括主持“世界汉字学会(WACCS)”、主办《Journal of Chinese Writing Systems(中国文字)》国际期刊、主编《The SAGE Handbook of Chinese Writing Systems(文字学科手册)》

围绕“新时代”国家文化发展战略,贯彻新文科建设理念,这些多层级平台将互相配合,架构中国文字文化学术世界话语有效传播体系,共同带动以汉字为代表的世界表意文字文化研究国际化推广和发展,作为讲好中国故事的工具,中国书写的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坚定文化自信,助力冷门绝学专业走出去,助力中国文化走出去,真正将中国文字文化学术世界话语权落到实处。

作者:傅文婧
选稿:叶页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去APP评论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否则,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凡本网未注明来源“东方网”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3、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4、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5、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具体合作咨询电话:021-608500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