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大团风采 海派神韵” 京剧《换人间》首演后专家们这样说
东方网2021-05-21 11:14:01

前一天晚上刚刚“首演”,趁热打铁,第二天一早便邀请一众看过戏的专家进行作品“二改”研讨,上海京剧院对原创京剧《换人间》的期许可见一斑。打造一部“留得下来”的精品,需经过不断的修改、提升、打磨,“七稿八稿,没完没了”这也是上海京剧院一贯的坚持的精神。首演“惊艳”了观众,不时响起的热烈掌声,让一众主创有了底气,对接下来的修改提升也更多了期待。

《换人间》剧照

“上海京剧院选择了一块难啃的骨头,但是这种锲而不舍的修改打磨,在艺术上的追求,让人佩服。”在昨天举行的“二改”研讨会上,专家们一致认为,首演“让人很惊喜”。经过一再打磨,从《北平无战事》到《换人间》,作品的戏剧逻辑关系更为严密、人物关系也更清晰,戏剧主线以及矛盾设置也更为合理。其中亲情、爱情、家国情的相互交融,让戏剧充满张力。他们尤其提到,剧中方孟敖和父亲方步亭的父子情的处理更为合理,也更合乎常情,方孟敖对父亲的谅解,与父亲的冰释前嫌,体现了人物十年间的成长。而剧中对新媒体技术的运用让《换人间》这部现代戏更具现代性。比如,一开场序幕中,大屏幕上云雾翻卷,几架战机轰鸣盘旋,一方面给人视觉上的冲击,同时也交代了故事前情,简洁而富有冲击力。而交响乐《命运》与京剧曲牌的结合,让人看到了京剧艺术“现代化表达”的更多可能。

《换人间》剧照

传统与现代相融 海派京剧探索更多可能

“看了一台好戏。”上海文广演艺集团总裁、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艺术总监、一级编剧喻荣军毫不掩饰对剧作的赞赏。尤其是唱腔上的复古,让他感受到主创的一番苦心。

《换人间》在唱腔设计上,追求一种“回归”,回到上世纪的黑胶时代,回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声腔艺术。在喻荣军看来,这是一种“新瓶装陈酿”,“可以看得出,主创人员意在给剧院里的人以回归传统的感受。多少年来,那些顺耳顺心的唱腔,是不能丢弃的。”

而舞台的二度呈现,也惊艳了一众专家。“电子视频、道具设计、场面调度,包括交响乐的运用和人物等等,都对突破了传统的京剧舞台的框架,符合当代审美,充满创意,看这一出戏有一种‘看大片’的感觉。”人民日报文艺部原主任、高级编辑刘玉琴不吝赞美。她表示,多种艺术手段的融入,让整场演出有气势、震撼力和冲击力,同时又为演员的表演留下了空间。体现了海派京剧开放多元、大胆想象、勇于创新的鲜明特点。

对此,《换人间》编剧罗怀臻表示,“现代京剧,需要现代的表达,首演放到上音歌剧院,是考虑到现代年轻人都希望看到综合的演艺,以现代多媒体技术拓展舞台外延,这个题材给了我们探索综合演艺的可能。”

《换人间》剧照

青年演员担纲 精彩表现呈现大团风采

一台好演员成就一部好戏。剧中年轻演员的精彩表现,让专家们看到了“大团风采”。《换人间》全部由上海京剧团的80后、90后担纲,剧中五位主要演员傅希如、鲁肃、董洪松、高红梅、杨扬表现惊艳。对此,戏剧评论家、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刘明厚表示,“他们的演唱,让人感觉酣畅淋漓,看到新生代的京剧人才真正在舞台上树立起来。”

“从几十集的电视剧到两个半小时的舞台演出,如何把剧中人物以京剧的形式,鲜活富有感染力地呈现出来,这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上海市戏剧家协会名誉主席、上海话剧艺术中心顾问、一级演员杨绍林表示,在看剧之前,自己很担心,一群年轻人来表演,能不能把这个宏大叙事的作品呈现好?然而,最终的舞台呈现,打消了自己的疑虑,“他们的热情和激情,全身心的投入,感染了我,也让我沉浸在剧作中,感同身受。”

“这一台演员,五个重要角色五个行当,这么整齐,这么年轻,这么精彩,非常难得。呈现了大团的风采。”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马也用“大团风采、国家气象、海派神韵、现代品质”来概括自己看《换人间》的感受。“两个多小时没觉得长也没觉得累,一气呵成。”

马也认为,在思想性上,《换人间》对中国共产党的“道路自信”做出了艺术性的阐释。 “换人间,不是自然界的风云变幻,而是用亲情、友情,用生命的代价换来的,这个戏感动人就在这个地方。”

《换人间》剧照

为了让《换人间》“朝最高峰冲刺”,专家们对剧情如何增强层次感更趋合理,戏剧性和合理性之间如何保持张力,以及唱腔、服装道具、人物妆发等方面提出了更为细致的建议。关于多媒体如何融合和嫁接,如何介入叙事,专家认为还可以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另外,对于戏中的武打场面,专家认为还需要进一步提炼,“要体现京剧的程式美,体现出大团风采,得真让观众叫绝。”

据了解,京剧《换人间》是国家艺术基金2020年滚动资助项目。2020年度,艺术基金从110家文艺院团申报的125个剧目中,评选出17部立项为滚动资助剧目,立项率仅为13.6%,《换人间》能跻身其中,十分难能可贵。对此,上海京剧院张帆表示,能立项,是一种鼓舞也是一种鞭策,意味着一定要把《换人间》打造成为一部精品。专家们的意见,是为这个历程“问诊搭脉”,更是“保驾护航”。接下来,上京将继续用心修改,来迎接“三演三改”。“当然,‘三演三改’还不是终点,‘七稿八稿没完没了’是上京一贯的传统,在艺术道路上,我们的追求永无止境。”

作者:王永娟
选稿:何佳明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去APP评论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否则,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凡本网未注明来源“东方网”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3、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4、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5、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具体合作咨询电话:021-608500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