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浦东警方开展微治理破小区“飞线”顽症
东方网2021-05-17 11:58:00

东方网记者李欢、通讯员刘琦5月17日报道:电动自行车的普及为市民日常出行带来便利,与此同时,一些人为了方便选择“飞线”充电、室内充电,这种看似方便的充电方式实则暗藏极大的安全隐患,近年来相关火灾事故的视频案例更是在网络上屡见不鲜。

位于浦东花木地区的苗桐佳苑是一个动迁房小区,居民以老年人以及来沪打工的年轻租户为主,电动自行车是他们的出行的主要方式。由于电动自行车充电需求较大,小区里“飞线”密布隐患重重。为此,浦东公安分局花木派出所在花木街道的牵头下,曾多次会同其他相关单位开展整治并对居民进行安全宣传,但收效甚微,这“飞线”仍旧高挂空中。

最近,这个久治不愈的治安顽疾因为一张《住宅小区非机动车库调查排摸表》迎来了转机,考虑到居民们确实存在大量的电动自行车充电需求,派出所和居委由现在流行的电动汽车充电桩联想到为小区里的电动自行车也配备大量的充电桩,为居民们提供额外的选择。

在社区民警祝晨的建议下,居民、党员、业委会、物业、有电动自行车居民、无电动自行车居民等各方面全体齐聚一堂协商解决之法,而事先通过《住宅小区非机动车库调查排摸表》收集的调研情况就是此次会议的讨论基础。

质量、美观、位置、数量等等多个方面的诉求被纳入讨论范围,大家一起出谋划策比较挑选,很快确定了了一款样式美观的充电桩。这款充电桩不但拥有自动断电保护、故障预警等安全保险,更兼具投币、扫码两种支付方式,较能满足老年人、年轻人两大用户群体的需求。至于安装位置,通盘考虑车库距离、周边车辆通行、覆盖范围等多种因素后,最终选定了3个点位,每个点位安装有10至20个充电桩。

很快这批“花坛充电桩”在小区内“安家落户”,成为了小区里的一道全新风景线,可惜看的多,用的少。“怎么会这样?”祝晨和居委干部一起走访了解,发现虽然公共充电桩装好了,但是居民们还是习惯自己的那套“老办法”,认为在家充电比较安心。

“1分钱充电4小时!”为了让这些“老顽固”居民尽快适应,祝晨和居委干部一起动脑筋搞起了“促销活动”,同时又是树指示牌又是派志愿者,确保有兴趣使用的居民能够第一时间获得指导,无障碍地使用这些充电桩。友善的引导也要配套相应的宣传,于是一份倡导“车辆有序停放、电瓶车不进楼道、不在楼道充电、不飞线充电”的《小区公约》应运而生,交由居民住户签字确认。安全提示、小喇叭喊话、宣传单等安全宣传在小区内也随处可见,身边的、网上的各类鲜活案例让居民们深刻认识到“老习惯”的种种隐患。

派出所则与城管、消防等部门形成合力展开监管,不定期对小区内仍旧存在的“飞线”充电情况进行全覆盖排摸和集中整治,彻底封堵这个安全隐患。随着时间的流逝,小区居民逐渐摆脱了原先的“老习惯”,开始适应起公共充电桩这一新生事物,小区高空的“飞线”逐渐消散。

作者:李欢、通讯员刘琦
选稿:顾爽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去APP评论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否则,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凡本网未注明来源“东方网”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3、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4、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5、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具体合作咨询电话:021-608500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