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书信集有几种方式?“可以是文学,也可以是小说本身”

2021-05-09 12:10:58 作者:王永娟 来源:东方网 选稿:顾爽

东方网5月9日消息:随着《夏济安夏志清书信集》各卷陆续出版,这份一手资料,引起了现当代文学史界的广泛关注。今年,夏氏书信五卷本全部出齐,663封书信,总字数达140万字。近日,“夏氏书信和海外中国文学研究”工作坊在复旦大学举行。一众学者大咖对夏氏兄弟书信集出版的意义,以及它们在海外中国文学研究中的作用,做了交流和分析。

夏济安、夏志清兄弟,是中国现代文学评论界的两大巨擘。两兄弟原籍江苏吴县,弟弟夏志清上海沪江大学英文系毕业。抗战胜利后任教北京大学英文系。1948年考取北大文科留美奖学金赴美深造,1951年获耶鲁大学英文系博士学位。先后执教美国密歇根大学、纽约州立大学、匹兹堡大学等校。1961年任教哥伦比亚大学东方语言文化系,1969年为该校中文教授,1991年荣休后为该校中文名誉教授。兄长夏济安上海光华大学英文系毕业。曾任教于西南联大、北京大学、香港新亚书院。1959年赴美,在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做研究。1965年因脑溢血病逝于美国奥克兰。

两兄弟的通信从1947年11月持续至1965年2月,通信时间长达18年,总数多达663封。期间他们的往来书信由夏志清先生珍藏六十余载,经夏志清太太王洞女士授权,由苏州大学教授、复旦大学中华文明国际研究中心访问学者的季进注释整理,从2015年陆续结集出版。这套书对夏氏兄弟的经历、观念乃至秘事,多有展现,而且还丰富了学界对文学史上重要人物与事件的理解。

学者王德威谈到这批信件说:“由于战乱关系,二十世纪中期的信件保存殊为不易。夏氏兄弟1947年以后各奔前程,但不论身在何处,总记得互通有无,而且妥为留存。此中深情,不言可喻。他们信件的内容往往极为细密,家庭琐事、感情起伏、研究课题、娱乐新闻无不娓娓道来。”“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作家的生命是复杂的,甚至一个文学史家的生命也是很复杂的,这些复杂之处经过双向的书信,细腻地表达出来。”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陈子善表示,夏氏兄弟的书信读起来感觉很不一样,他们所关心的、所讨论的,虽然同样是交流学术的视角,但提出问题的方式都不一样,有一些值得人思考的新的东西。陈子善注意到,近年来,海外汉学学者的书信正逐渐进入海外汉学研究的视野,他判断,随着时间的推移,将有更多类似的通信会浮出水面,将对海外汉学研究提供更大的视野。

“夏氏兄弟书信集告诉我们,打开书信集的方式也可以是文学,也可以是小说本身。”学者宋明炜认为,阅读夏氏兄弟的书信,感到信息量巨大,其中交流学术心得、品评时政、描绘时代所经历的变化,都可以看到兄弟之间的默契和互相支持。而涉及一些普通生活的部分,兄弟二人的叙事和回应,构成了双声部的、如同小说一样的叙事空间。“夏济安先生的文字有很强烈的画面感,情节的起承转合、文字的收放都恰到好处。即便不看夏济安先生少量发表的创作小说,也把几百封信看作文学,从书信中看出他是天生的优秀的作家。”

与会专家合影

“参加今天工作坊的学者有的来自哥伦比亚大学,那是夏志清开拓中国海外现代文学的圣地,有的来自台湾大学,那是当年夏济安工作的地方;有的来自北京大学,那是夏氏兄弟工作的地方;而上海又是夏氏兄弟成长和求学的地方;苏州又是他们的故土。”工作坊主持人季进教授表示,今年适逢夏志清诞辰百年,因缘际会,大家集聚在复旦大学召开工作坊,特别有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