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给自己打了“70分”

2021-05-07 09:41:11 来源: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

11.jpg

日前,来自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的刘真获得“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30岁时,他以论文第一作者身份与世界首个体细胞克隆猴联系在了一起,并以“土博士后”身份破格被聘为研究员,成为当时所里最年轻的课题组长。

 两项“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记者第一次见到刘真,是在2018年1月,世界首个体细胞克隆猴相关论文的新闻发布会上。

当时对他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细节,差不多半年时间里,他每天坐在显微镜前长达6小时,绷直着腰,手、眼、脚并用,不到10秒完成一次卵母细胞去核操作,不到15秒完成一次体细胞注入操作。时任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主任的蒲慕明院士,对于年轻人能够沉下心来、坚持不懈的这种精神,不吝赞美之辞。

如此快的手法,正出自语速缓慢、神情腼腆的刘真。他平时话不多,彬彬有礼,站在台上会不自觉把双手交叉放在身体前面。

12.jpg

蒲慕明、孙强和刘真(右) 中科院脑智卓越中心提供

其实,早在2016年1月,世界上首个非人灵长类自闭症模型创建,刘真就是论文第一作者。

他作为第一作者参与的这两项研究,分别获评2016年度和2018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他给自己打了“70分”

担任独立课题组长两年多来,不到33岁的刘真给自己打了“70分”。

这无疑是一次全新的角色转变。过去只需完成自己一个人的工作,现在20个人的研究组根据他的思考和选择的方向在推进。一个团队的效率高于从前,但与之相应的,他承受的压力也更大了。

对于这支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团队,刘真除了手把手地传授如何做实验,他会把自己以前遇到的困难与挫折,讲给学生听。

他告诉学生,要时刻做好准备,才能把握机会。如今,他的团队每周工作6天,在他看来,努力不一定会成功,但不努力肯定不会成功。


13.jpg

世界第一个体细胞克隆猴“中中”(中)董天晔摄

他也告诉学生,失败是常态,科研重在坚持。在做体细胞克隆猴时,他们尝试了很多方法,都以失败告终。最大的一次打击是在2017年8月,两只克隆猴出生后,仅存活了3个小时。意难平,再自然不过,但实验还要继续做下去。三个月后,经过一次次的细节最优化,他们终于迎来了克隆猴。

“我的选择是对的,而且超过了预期”

刘真博士毕业时,也犹豫过是否要按照惯常的“路径”出国。但他考虑到,中科院脑智卓越中心一直创造科研条件致力于解决“疾病克隆猴模型”这个重大科学问题,这里就有最好的科研土壤。

“事实证明,我的选择是对的,而且超过了预期。”刘真坦言,没想到这么快就能成立独立的研究组。虽然管理一个研究组,远比他想象的复杂,但这3年自己和团队都成长得很快。

就在5月4日,刘真团队与孙强、熊志奇团队合作开发了一项新技术,将食蟹猴繁育子代需要的5年缩短至22个月。转基因猴一般都是嵌合体,不能成为可对比分析的理想动物模型,必须通过传代,获得无嵌合体的子代猴,才能开展相关功能研究。研究生寒窗五载还不够猴子繁育后代,也就没法开展相关实验,如今这一新技术大大缩短了进程,终于可以用子代猴研究脑科学了。

小鼠模型因为其繁殖周期短,已是广泛应用的实验动物,但其与人脑的结构和功能相去甚远,因此,他们团队有个长远目标,让猴子模型能像小鼠模型一样广泛应用。特别是疾病猴模型,有望缩短药物研发周期,降低研发成本。

  一间实验室足矣

就在上个月,中心非人灵长类平台从苏州西山完全搬到了松江佘山。

在岛上,周围尽是些无名路无名河。起初没有食堂,十七八个人既要轮流做饭,还要照顾1千多只猴子。对于年轻人来说,这样的生活难免有点寂寞,但刘真在这里待了10年之久。如今,平台搬回了上海,但距离最近的佘山地铁站还有6公里。

在刘真看来,交通是否方便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对于始终保持探索欲的他而言,一间实验室足矣。(记者 黄海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