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年代也有“斜杠青年”,写作、翻译、搞经济他都在行 | 红色金融群英谱③

2021-05-05 10:05:17 作者:红色之声 来源:东方网 选稿:叶页


作为教育部新课标推荐书目,高尔基的《在人间》是许多人年少时期的回忆。在这本书的译者中,有一位泰斗级的翻译家、出版家、作家,他就是楼适夷。

事实上,楼适夷不仅仅是一位文坛大家。在中国共产党创立早期,楼适夷作为金银业、银行业的革命青年之一,在上海地方党组织中发挥了先锋作用。他不仅担任早期闸北部委银行支部的支部书记,还通过写作、翻译等传播革命思想,是那个年代的“斜杠青年”。

从钱庄走出的革命少年

1905年,楼适夷出生在浙江余姚的一个从商家庭。小学毕业后,本想升学的他遵从父愿到钱庄做学徒。1918年来到上海征祥钱庄,翌年爆发了五四运动。

喜欢读书看报的楼适夷看到北大学生火烧赵家楼的消息,十分高兴,“哇啦哇啦叫起来”。之后,他还积极参与了市民组织“救国十人团”发传单、游行的活动。

渐渐地,楼适夷越来越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也结交了邵力子、瞿秋白、叶楚伧等志趣相同的朋友。1922年,楼适夷开始了自己本职工作之外的“斜杠”副业——写作,先后给《先施乐园报》《新世界报》等投稿。

1923年楼适夷(中)和小学同学合影于上海(来源:上海图书馆名人手稿档案库)

对文学的热爱,指引着钱庄少年楼适夷走上了革命道路。阅读和写作之余,他关注着《新青年》《新潮》等刊物,接受进步思想的影响。1924年,时值沈滨章、应修人等金融业界工作的职业青年创办的上海通信图书馆创建三周年,正在募捐、征集会员,楼适夷应邀加入。

最初,上海通信图书馆只是一个上海钱庄业和银行业青年职工互助性的读书团体,后来随着规模的扩大,逐渐变成一个对外开放、专门介绍新文化新思想的“图书馆”。

上海通信图书馆的旧址宝山路三德里,现为四川北路和海宁路的交汇处海宁绿地东侧,是一片居民区和商业用地

当时,上海通信图书馆的“创立宣言”是:“成为远近人们的藏书库,只以邮筒往还,便能以余暇读爱读的书报,不受制于路途,不受制于经济,不受制于职务,也不受制于时间。”

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党员、前商务印书馆党的负责人茅盾曾提到:“通信图书馆之作用不在图书馆本身之工作,而在借这据点可以宣传工作,也从读者中间吸收团员和党员。” 楼适夷也曾在自传中提到:“这个图书馆不管在政治上、文化上对我都有很大的影响。我们这帮青年,志同道合,有了新的倾向,开始了政治生活。”

1925年,楼适夷结识商务印书馆共青团支部书记董亦湘,向他提出了入团要求。通信图书馆对内也成了共青团的通信处,后来又单独成立了通信图书馆支部,应修人、楼适夷先后担任支部书记。

这一时期,张人亚、梁茂康,楼适夷、应修人等金银业、银行业的进步青年纷纷入党,上海的金融业党组织开始建立

资料显示,1925年上半年,上海地区已建立了26个支部,有党员297人。中共上海地委下属党组织中,已有“金银业支部”,梁茂康任书记。1926年9月,上海出现了“银行支部”,楼建南(即楼适夷,楼建南为其曾用笔名)任闸北部委的银行支部书记。

△1926年9月,闸北部委银行支部书记为楼建南(楼适夷),来源:《上海革命历史文件汇集》(上海区委各部委文件)

斜杠青年“跨界”翻译

除了在文学、经济方面有所涉猎,楼适夷还跨界成长为翻译泰斗。

1929年,由于革命活动暴露身份招致特务追捕,楼适夷不得已逃亡日本留学。他一面学习苏俄文学,一面学习日语,这也让他又多了一重身份——翻译。

两年后,楼适夷回国参加了“左联”工作。面对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社会矛盾加剧的现实,一部分怀有强烈社会使命感的作家为争取话语权而结成联盟,在1930年成立“左联”,吸引广大民众的支持,其旗帜人物正是鲁迅。

左联盟员信札(来源: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会址纪念馆)

当时,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取得政权的国家,其文学艺术也受到关注,但由于俄语力量薄弱,鲁迅提倡从日文、英文版本转译,楼适夷很多翻译作品就是从日文翻译而来。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上海成立了民众反日救国会,楼适夷负责闸北区分会,组织人员支援十九路军进行抗日。1932年5月,宋庆龄、高尔基等国际知名人士成立了“反对帝国主义战争大会发起委员会”,后又决定于次年秋在上海召开“远东泛太平洋反对帝国主义战争大会”。在筹备远东反战大会期间,楼适夷因被叛徒指认,被国民党关押至南京监狱。在狱中,国民党采用种种方法要楼适夷写“悔过书”,逼迫他退党。但他坚贞不屈,反动派被激怒,给他判了无期徒刑。

为了利用狱中漫长的岁月,楼适夷通过堂弟,向鲁迅求助借阅书目学习马列主义文艺理论。在鲁迅的帮助下,楼适夷“因祸得福”,得以在狱中安心读书。鲁迅告诉他,写不出,就翻译,楼适夷便静下心来,翻译出了高尔基的《在人间》《文学的修养》、法国斐烈普的《蒙派乃思的葡萄》等书,并通过秘密渠道交给鲁迅和友人联络出版。

楼适夷翻译的高尔基作品(来源:上海图书馆)

鲁迅赞赏他的翻译文笔,评价说他的翻译作品“没有翻译腔”——这对于一个译者来说已是高度评价。1995年,楼适夷获得了专为老一代翻译家设立的荣誉奖“彩虹翻译奖”,亦可见其在我国文学翻译领域的泰斗级地位。

【记者手记】

在写作的过程中我发现,作为《在人间》的译者,楼适夷的心境也与书中主人公阿廖沙高度相似。还记得阿廖沙曾决心“要做一个坚强的人,不要为环境所屈服”,这也正是楼适夷本人的写照。

1933年《东方杂志》刊载的楼适夷的文章(来源:上海市档案馆)

在1933年的《东方杂志》上,我看到了楼适夷的一篇文章,他写道:“未来的中国,将是新锐青年的中国,不是昏庸老朽的中国……”他坚信:“笼罩目前的一切屠杀榨取欺骗……的阴霾,将以和平劳动信爱……的光明来代替——这不仅是我的梦想,同时也是我的确信。”

这些文字透露出楼适夷对新中国坚定的信心,我们如今的生活恰如他所愿。感谢这些革命先烈,他们对信仰的坚定以及坚强的意志,值得一代代年轻人学习。

【人物简介】

楼适夷(1905-2001)浙江余姚人,1926年成为中共正式党员。早年从事党的秘密工作和文学活动,和上海钱庄业和银行业青年职工组织对外开放、专门介绍新文化新思想的“上海通信图书馆”,并担任过闸北部委银行支部书记。1931年从日本留学回国,曾参加著名文学团体太阳社、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3-1937年被捕入狱,翻译高尔基《在人间》等作品。1944年,楼适夷赴浙东抗日根据地,任新四军地区文教处副处长,其间做了大量对日本战俘的反战教育工作。解放后,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在出版总署工作期间还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东北军区后勤政治部宣传部长、人民文学出版社副社长兼副总编辑和顾问。2001年4月20日因病逝世,享年97岁,被称“世纪老人”。

“红色金融交响曲——上海金融战线革命斗争展”倒计时!一起来看红色金融群英谱,“回顾峥嵘岁月 再创金融伟业”。

上海的红色金融历史是一个极有研究价值的课题。4月28日起,东方网推出融媒体系列报道,通过探访历史事件发生地、革命先辈后人亲述等方式,重回历史现场,走进上海金融战线的革命英雄人物,回望红色金融的初心,感怀信仰之力。

想更深入地了解楼适夷,快和东方网一起关注即将开幕的“红色金融交响曲 ——上海金融战线革命斗争展”更多精彩故事等着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