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坚守:一曲闪耀着党史光辉的英雄赞歌

2021-04-22 23:02:00 作者:陈晓春 来源:金羊网

——浅评国家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生死坚守》

以革命先烈罗屏汉、张瑾瑜夫妇为原型创作的电影《生死坚守》,即将在烈士家乡梅州市隆重首映。作为向党的百年华诞献礼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她透过漫漫的历史烟云,首次艺术地再现了重大革命历史事件 “罗塘谈判”在党史军史上的重要意义,首次较为全面地反映了留守红军艰苦卓越的英雄事迹,体现了留守红军向死而生的伟大精神。这是一曲闪耀着党史军史光辉的英雄赞歌,是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生动教材。该片在2020年国家国防军事电影节上,荣获优秀影片奖。

鲜为人知的光辉史实

影片一开始就以惨烈悲壮的战斗场面, 把观众带进了红军时代的历史时空之中。由于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面临战略转移。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审时度势,巧妙利用陈济棠与蒋介石之间的矛盾,由朱老总写信给陈取得联系,委派何长工、潘汉年为代表,与陈的代表杨幼敏等在寻邬罗塘镇进行秘密谈判。罗屏汉负责协调与安全保卫工作。经过两天两夜,双方仍未达成共识,谈判陷入僵局。此时,罗屏汉根据何长工、潘汉年的指示,以客家乡亲的身份提着客家老酒夜访杨幼敏。杨以礼相待,请品尝橘子。在了解到杨不喜欢橘子酸甜味,却对橘皮有特别嗜好后,罗屏汉不适时机地问杨:“一个橘子,我们两个人分,你怎么分?” 当杨拿起一个橘子一掰两半时,罗屏汉说,这种分法你只能得到一半自己喜欢的橘皮,我也只能得到半个自己喜欢的橘瓣。如果把整个橘子剥开再分,你就能得到整个橘子皮,而我也得到整个橘瓣。这就是合作的好处——各取所需。生动的比喻触动杨幼敏。又经过一天谈判,双方于1934年10月9日达成就地停战、互通情报、解除封锁、互相通商、互相借道、红军有行动时陈部后退二十华里等五项协议。“罗塘谈判”使中央红军在长征之始顺利通过了设在赣南安远、信丰间的第一道粤军封锁线。“11月8日,中央红军通过汝城以南、城口以北地域。在一线横列于仁化、乐昌之粤军检阅般的注视下,徐徐通过了第二道封锁线。陈济棠再次为红军让出了前进通道。”(金一南《苦难的辉煌》P211页)正如影片中周恩来与朱德的对话:“这十几天基本无战事,这都要归功罗塘谈判啊。” “是啊,过了两道封锁线基本没有减员,这也是奇迹了。”随后的湘江之战,红军损失很大,更是说明了这一达盟对保存红军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罗塘谈判”在党史军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彰显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领导人化危为机的驾驭力和“合作共赢”的思想光辉。这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红军长征的伟大壮举举世闻名,然而,留守红军的英勇事迹却鲜为人知。《生死坚守》生动再现了由中央红军后勤留守处主任罗屏汉兼任司令员的闽粤赣边区游击纵队,在红军长征后的艰苦岁月里,与敌人展开艰苦斗争的英雄事迹。他们智施空城计,发动群众让瑞金城红旗招展,使敌人产生误判,掩护了红军主力的转移。他们勇破交通线,调虎离山炸掉了敌人重兵把守的大桥,切断了敌人追击主力部队的道路。他们巧用王神甫,利用蒋介石的恐美心理,借自美国的王神甫牵制敌人两个师的兵力,粉碎了敌人对中央南方分局的围剿。他们依靠人民群众,完成了繁重的安置大批伤病员的任务。他们计除叛徒,利用叛徒曾火生喜欢舞狮的爱好,在当地花灯节巧妙设局,将曾火生人不知鬼不觉地击毙于狮被之中。正是他们坚持不懈的英勇斗争,让革命的火种在苏区生生不息,保存了有生的革命力量,为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感人至深的革命情缘

《生死坚守》又是一部以情动人的情感戏,紧张与轻松,悲壮与欢快氛围的结合颇具匠心。军民情、战友情、夫妻情、母子情贯穿全片,感人至深。

军民鱼水情,苏区人民像母亲迎接儿女一样领养红军伤病员,冒着生命危险越过敌人严密的封锁线为红军送粮食。战友手足情,生死相依,不离不弃,把生的机会让给战友,将死的危险留给自己。尤其是主人公罗屏汉、张瑾瑜的夫妻缘、革命情,更是让观众后悔进影院时少带了纸巾。

张瑾瑜时任粤赣省委执委、白区工作部部长,她与罗屏汉的爱情是建立在共同的革命理想上,在共同的革命斗争中成熟的。主力红军出发时,有客家山歌:“新绣荷苞两面红,一面狮子一面龙。狮子上山龙下海,唔知何时再相逢。”非常形象地唱出了主力红军与留守红军的离别之情和来日再相逢的期盼。同样是罗屏汉、张瑾瑜夫妻情深的真实写照。繁重的革命工作,夫妻俩常常聚少离多,而每一次相逢后的分离,都有可能是生死离别。影片多次渲染了罗屏汉、张瑾瑜悲欢离合的情景:主力红军准备转移时,罗屏汉要把第二个孩子再次送人抚养,张瑾瑜难舍母子情,不愿答应。但为了不影响部队的安全,罗还是以请奶娘喂奶的方式把孩子送走……罗屏汉为炸桥阻敌而负伤, 张瑾瑜借照顾丈夫的难得空闲,回忆起难忘的往事。原来,她是因逃婚而离家出走,参加革命的。谁知被自己放飞鸽的那个新郎,正是后来在革命队伍中相逢相知相爱的罗屏汉。

然而,相逢是短暂的,分离是经常的。罗屏汉伤好后,又要率领队伍与敌人开展游击战,张瑾瑜则要转战粤赣。分别之际,罗屏汉问妻子:“我们每个留守红军都做好慷慨赴死的准备。你准备好了吗 ?”张瑾瑜从怀里掏出一颗子弹,郑重地说:“准备好了,最后一颗子弹留给自己,绝不做俘虏。”两个人都意识到分离就可能是永别。而罗屏汉以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笑着做了个鬼脸,在妻子耳边悄悄说“我还想跟你多生几个崽呢。” 他们再一次的相逢与分离,是罗屏汉从前线赶回来参加苏维埃政府的成立大会,二人来不及互诉衷肠,只能四目传情。张瑾瑜脸上洋溢着幸福,期待着会议结束后告诉丈夫自己又已怀孕的好消息。但是由于叛徒出卖,敌人正向会场靠近包围,罗屏汉顾不得和妻子告别,就匆匆带领部队前去阻击。这一次的目光相逢却真的成了永别。在一次掩护陈毅和中央分局突围的战斗中,张瑾瑜英勇牺牲了。罗屏汉捧着妻子的遗物,疯狂地奔跑,发出了撕心裂肺的哭喊:“瑾----瑜---。”这种情感的渲泻很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

同样,张瑾瑜与小战士阿满母子般的情感,也是一个泪点。阿满是一个孤儿,在扩红时被张瑾瑜批准当了小红军。从此一直跟着张,在战斗中成长。在张陷入敌人重围时,他仍然不离不弃,抗命偷偷留了下来,一边跑一边放枪,并大声呼喊,以吸引敌人,减轻张瑾瑜的压力。当阿满被炮弹炸倒时,张瑾瑜不顾一切的扑过去,发疯似得在泥土中将阿满扒出来,用手捶打着大地,大声疾呼:“阿满,你为什么不听我的话,你为什么不听我的话——。”其情之深,爱之切,悲之壮,感天动地,催人泪下。

正是这种种情感的冲击,让观众无不感到留守红军有血有肉,真实可爱,毫不吝啬地流下自己深情的泪水。

发人深省的坚守精神

《生死坚守》还是一部赞美英雄、歌颂英雄的励志片。罗屏汉、张瑾瑜与无数留守红军战士,用自己的生命,演绎了中华民族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那惊天地泣鬼神的血性,为我们留下了一种精神,这就是勇气与担当、忠诚与赤胆、信念与尊严,向死而生的留守红军精神。

他们用生命完成了对信念的无悔坚守。在革命最艰苦的岁月里,面对敌人的重重围困,面对弹尽粮绝、毫无补给的困境,留守红军始终初心不改、信念不移,奋斗不止。罗屏汉与王神甫商量借一些粮食、药品。王却以“放下武器,信奉天主,这些伤病员跟我走”为条件。然而,他得到的回答是“这不可能”,是“我就是死,也不离开部队。”要他走,他却异想天开地说: “不,我不走,我要留下来,拯救你们的灵魂。” 然而,在与红军战士朝夕相处的日子里,王被他们的崇高的信仰和坚定的理想信念折服了。当他得知司令员和战士们已经三天没吃一口粮食,只能用野菜、观音土充饥,却将老爹用生命的代价送来的番薯留给他吃时,流下了敬佩而感动的泪水。在这场信仰的对决中,王神甫低下了高昂的头,表示了深深的忏悔,心甘情愿地帮助红军牵制敌人。并将自视比命都重要、父亲留给他的,现在又沾上了红军战士鲜血的怀表送给红军,以在需要的时候“换钱救命”。这就是信仰的精神力量。

他们用生命表现了对党的无限忠诚。越是危险关头,越能考验对党的赤胆忠诚。在被敌人重重包围的情况下,罗屏汉下令分散突围,共产党员留下打掩护。但战士们却纷纷表示要留下来,要加入共产党。他们是在面临生死的紧要关头,选择了与党生死与共。于是,一面鲜红的党旗在战火中升起,战士们举起拳头庄严发出了自己的誓言。

他们用生命体现了向死而生的崇高品质。“革命就要有牺牲,我们每一个留守红军都做好了慷慨赴死的准备”。陈毅说出了每一个留守红军战士的血性。无论是主人公罗屏汉、张瑾瑜,还是牺牲的大成、广夏、阿青、阿满,还有那些不知名的红军战士,他们都是为了人民的幸福,毫不犹豫地牺牲自己。

更为可贵的是,面对生死决择,他们总是把生的希望留给战友,把死的危险抢在手里。在中央分局遇到敌人时,张瑾瑜抢在孙队长前头,带领第三小队迎击敌人。在完成阻击任务后,她命令肖队长带战士们从悬崖撤退,自己留下来掩护,用最后一颗子弹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罗屏汉在战斗的最后关头,将受伤昏迷的潘秉星掩藏好,并用山歌引开敌人,拉响手投弹与敌人同归于尽。向死而生、虽死犹生,他们的崇高品质将与日同辉,光耀千秋。 

梅州全境都是原中央苏区县,有丰富的红色资源,值得我们倍加珍惜,广为挖掘、传承。但愿《生死坚守》的上映,能让广大党员干部受到一次深刻的弘扬红色基因的党史教育,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牢记初心使命,坚定前进信心,加快发展步伐,用崭新的梅州、美丽的梅州、富强的梅州、幸福的梅州来告慰英烈、激励后人。

(陈晓春)

(作者系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特约研究员、《生死坚守》文学頋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