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东亚唐诗学国际学术论坛在沪举行
东方网2021-04-20 19:07:23

东方网记者傅文婧4月20日报道:由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遗产》编辑部与上海师范大学唐诗学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东亚唐诗学国际学术论坛”日前在上海师范大学举行。来自中、日、韩三国的学者80余人出席。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东亚唐诗学文献整理与研究”首席专家查清华教授担任主持。

唐诗不仅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同时也是世界艺术的瑰宝。在东亚的日、韩等国,由于文化上同源,从8世纪至近世,学唐、崇唐的风气长盛不衰,唐诗以各种形式广泛传播,且被奉为汉诗创作的典范。唐诗在东亚的传播和接受,不仅扩大和深化了唐诗的既有传统,显示出唐诗的丰富内涵和巨大魅力,甚至极大地推动了东亚的文明进程。对东亚唐诗学资源进行清理、总结、开发和利用,可为今天的唐诗研究和东亚文化研究提供新的基础材料和理论参考。

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上海师大唐诗学研究中心名誉主任陈伯海教授,为“唐诗学”学科首倡者,主编的“唐诗学书系”在社会上产生了深远影响。他在致辞中指出,中、日、韩三国对唐诗的阅读、欣赏、批评、模拟,从未中辍,积累了丰富的审美经验,值得花大力气加以研究。但不能只是国内唐诗学研究范畴的拓展,文献资料的增加,而应该转换思路,以跨文化的视角,运用比较的方法,找出同中之异和异中之同,并深入考察背后的原因。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遗产》编辑部孙少华副主编在致辞中充分肯定东亚唐诗学研究的价值,期待学界推出更多富有创新性的学术成果。国家图书馆前馆长詹福瑞先生代表与会专家致辞,对这一学科的建设寄与厚望,并提出诸多方法论建议。

南京大学张伯伟、日本京都大学道坂昭广、南开大学卢盛江、韩国延世大学许敬震、西北大学李浩、上海师范大学朱易安,苏州大学罗时进,广州大学戴伟华,复旦大学查屏球,浙江大学胡可先,吉林大学沈文凡,广西大学李寅生等教授分别作大会报告。三个分会场的数十位专家学者从东亚唐诗的传播、辑校、编选、注释、评论、翻译与仿作等方面展开热烈研讨。

学者们指出,东亚唐诗学是文学史研究的一个分支,具有内容的丰富性、时间的可持续性、空间的无限性,是将唐诗研究放在文学传播和接受的视域中进行审视的学问。它需要同时具备本土的文化、历史背景知识和比较文学、比较文化的研究视角,寻找中国与域外的同中之异、异中之同。应该将汉文化圈和汉字文献当作一个整体,注重不同语境下相同文献的不同意义。同时应坚持人文化倾向,在文学的框架内研究自身文学,在文化圈的范围内研究国别文学。

作者:傅文婧
选稿:付杨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去APP评论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否则,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凡本网未注明来源“东方网”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3、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4、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5、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具体合作咨询电话:021-608500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