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开发开放31周年 51条创新经验“走向全国”

2021-04-19 06:27:56 来源:上观新闻 选稿:吴春伟

浦东开发开放31周年之际,国家发展改革委日前下发《关于推广借鉴上海浦东新区有关创新举措和经验做法的通知》。在浦东已有300多项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试点经验在全国或有关地区复制推广的基础上,《通知》进一步梳理了有关创新举措和经验做法共3类25项51条,包括改革系统集成、制度型开放、高效能治理3个方面。

新一批向全国复制推广的51条“浦东经验”中,改革系统集成领域共13项26条,包括深化企业市场准入有关探索,在“证照分离”改革基础上深化探索“照后减证”,聚焦市场准入领域,服务企业高效办成“一件事”,推动把一个行业准入涉及的多个审批事项整合为一张“行业综合许可证”,还包括“一网通办” 政务服务、“无事不扰、有求必应、有事必究”的政府综合监管体系、“窗口无否决权”机制、设立中国(浦东)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等。《通知》还把特斯拉背后的“浦东速度”常态化作为一项改革经验向全国推广,指出上海和浦东总结全国首个外商独资整车制造项目快速落地经验,推动了一批行之有效的创新举措成为常态化制度安排。

在制度型开放领域,《通知》列出了4项共8条,包括上海自贸试验区率先探索自由贸易账户体系、成立涉外商事纠纷一站式解决工作室、试点持永久居留身份证外籍高层次人才创办科技型企业改革、浦东国际人才港构建人才服务生态圈等。

高效能治理领域则包含了8项17条创新举措,其中有打造“城市大脑”推动城市运行“一网统管”、探索统筹核心发展权和下沉区域管理权改革、“家门口”服务体系建设、社会事业“15分钟服务圈”建设、街面秩序智能管理模式、探索建设乡村人才公寓等。

目前,党中央正在研究制定《关于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意见》,将赋予浦东新区改革开放新的重大任务。浦东将抓住机遇、乘势而上,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勇于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努力成为更高水平改革开放的开路先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排头兵、彰显“四个自信”的实践范例,更好向世界展示中国理念、中国精神、中国道路。

深入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 形成全球高端人才集聚高地

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当今时代,任何关起门来搞建设的想法,任何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做法,任何搞唯我独尊、赢者通吃的企图,都是逆历史潮流而动的。

如今的浦东正着力推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提供高水平制度供给、高质量产品供给、高效率资金供给,更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特别是率先实行更加开放更加便利的人才引进政策,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拔尖人才和团队。

去年年底,两位来上海创业的日本人——黑泽和则、大坂宏彰,作为上海创徒丛林创业孵化器管理有限公司引进的海外人才,在浦东获得了全国首批针对外籍创业者发放的《外国人工作许可证》。首证的发放突破了外籍人才因没有聘请主体而无法办理工作许可的限制,为浦东全球“引智”创造了更为便利的环境。

解决海外人才来沪创业“最后一公里”难题,正是浦东在人才制度方面的又一次改革突破。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许多境外创业团队都看好中国市场。但是一直以来,因为政策限制,来华创业者在未成立公司之前,只能通过旅游签证短暂停留。“无法拿到工作许可,对外国创业者来说,会带来许多不便。当中变数多了,好的创业项目就会流失。”上海创徒丛林创业孵化器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付佳说,此次发放的外国创业人才工作许可证,允许园区或孵化器作为申请主体,为其推荐的在创业期内的外国人才及团队成员办理工作许可,解决了海外人才的后顾之忧。“取得工作许可以后,黑泽和则和大坂宏彰将作为创始人及核心技术人员,利用自身掌握的专利技术及研发经验,在张江开展图像传感器先进工艺研发,他们对自己能在浦东创业感到非常兴奋。”

浦东还推出了“才聚浦东”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双选会模式,聚焦生物医药、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产业,37家重点企业将以线上双选、“直播带岗”形式,推出70个博士后岗位,打造博士后人才集聚的强磁场。

“没想到,浦东办事效率这么高,只要5天就拿到了证!”来自香格里拉集团的德国人雅各布,日前在浦东国际人才港办事大厅里拿到了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和居留许可。两份许可在5个自然日内完成,这在全国范围内又是一个首创。浦东国际人才港地处上海自贸试验区张江片区、张江科学城核心区。在“一网通办”服务平台,申请人只需一次填报,就能实现体检预约、工作许可和居留许可“一表申请”。与此同时,浦东国际人才港采取“一窗受理”模式,申请人只跑一个窗口,即可办理相关业务。这里还组建了一支全岗通帮办队伍,让来华外国人享受到改革便利,进一步优化用户体验,实现“一站服务”。

浦东新区区委组织部副部长戚玉霞表示,浦东将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讲话精神,全领域创新海内外人才集聚制度,全链条打造人才创新创业平台,全方位优化居住、医疗、教育和文化等配套服务,形成全球高端人才集聚、海内外人才交流融合、创新活力竞相迸发的国际化人才高地。

加强改革系统集成 激活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

午饭时间,外高桥森兰汇港广场,一家名为便利蜂的小型超市迎来了一天里最忙碌的时候。菜肴复热区,不时飘出阵阵饭菜香。

38岁的程序设计师王涛选了蚝油牛肉、白菜和番茄炒蛋,手机扫码支付,一顿饭总共花费10.8元。自从楼里开了这家小小的便利店,几乎每顿午饭,王涛都在这里解决。

这是便利蜂在浦东开出的第45家店,为周边上班族提供了经济实惠的午餐。不过,在公司综合服务部负责人孙琦看来,这家店的意义远不止于此:“之前开便利店,我们需要申请三个证:一个是食品经营许可证,一个是二类医疗器械备案,还有一个是酒类销售许可证,前前后后要到受理大厅跑4趟。”

而现在孙琦手里只需要一张证,就能够开店了。这张“行业综合许可证”是市场的通行证,也是浦东加强改革系统集成的又一次试水。

浦东版“一业一证”通行全国

去年11月11日,就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召开前一天,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为深化上海自贸试验区改革,在浦东新区开展市场准入“一业一证”改革试点,将企业需要办理的多张许可证整合为一张行业综合许可证,过去由国务院部门实施的25项许可等事项改为委托浦东新区受理和发证,实现市场主体“一证准营”、全国范围有效。

有人开玩笑说,这是国家送给浦东的“生日大礼”,但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一业一证”试点是国家对浦东长期以来持续推进市场准入改革的肯定。

说到市场准入,就离不开“证”和“照”这两把“钥匙”。所谓“照”,指的是工商部门颁发的营业执照,而“证”,指的是各相关行业主管部门颁发的经营许可证。在自贸改革前,企业要想进入市场,开门营业,必须先拿到许可证,再去办理营业执照,也就是“先证后照”。2013年,上海自贸试验区成立后,借鉴国际通行规则,率先推出了“先照后证”改革,企业可以先办营业执照,确立商事主体地位,然后再办理各类行业许可证,此举将前置审批改为后置审批,大大降低了设立企业的门槛。

然而,“先照后证”改革仍有许多不足之处。尤其是行业准入许可,依然存在审批事项过多,审批时间过长,审批过程不够公开、透明等问题,企业在获得营业执照后,还要耗费大量精力办理行业许可证。针对这一问题,2015年,浦东又推出“证照分离”改革试点,对一批市场能够有效调节、行业能够自律管理的事项,取消审批;对一批政府需要获得信息、开展行业引导、制定产业政策、维护公共利益的事项改为备案管理。

此次国务院批复的“一业一证”改革首先是行业范围更广,受益的企业类型更多,试点行业达到了31个。另一个更为重要的变化,就是“一业一证”改革试点的审批事项第一次将全国事权纳入其中。这意味由浦东颁发的《行业综合许可证》将在全国范围具有法律效力。

拿到新版《行业综合许可证》的上海道同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张巍显得非常兴奋。他说,公司是一个新型的互联网电商企业,主打网络精选商城。“网络销售商品涉及食品、药品、酒类等各个品类,过去要逐一申请相关许可证,现在只要跑一次,申请一张行业综合许可证,就可以在网上营业了。这张证还在全国通行,这对互联网企业来说,实在太重要了,因为网络电商销售范围不可能局限于一地一域。”张巍说,现在在外省市办理业务,也不需要随身携带《行业综合许可证》,只要在国家政务服务平台上输入相关信息,“全国电子证照库”就能搜索到企业的证照,简单便捷又实用。

“一网通办”服务效率再升级

站在开发开放新起点上,浦东新区正以“一业一证”为牵引,推出更多系统集成改革举措,不断放大改革效应,更大激发市场活力。

日前,罗欣健康科技公司的法务主管洪安琪带着一沓材料走进浦东新区企业服务中心,准备办理企业住所和经营范围变更等多个事项。印象中,这些事办下来需要填写不少文件,可让洪安琪没料到的是,这一回她一张表都没填,所有的申请文件都由电脑自动填写生成,她只需要在打印出来的表格上签字即可。

从人工智能辅助后台审批,到人工智能走向前台,帮助企业人员填表办事,浦东新区综合窗口“政务智能办”新模式正式上线,“一网通办”的服务效率又一次升级。

浦东新区在全国率先开发的人工智能辅助审批系统,获得了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的发明专利。在此基础上,“智能政务”系统通过大量的自我学习,掌握了数以万计的政策法规,对商事登记领域内所有申请事项都了然于胸。升级后的政务人工智能不仅能帮助工作人员审批,还能帮企业填写文件。在办事过程中,窗口工作人员与企业办事人员开展“一问一答”,确认企业办事需求信息并录入电脑后,系统就会自动形成标准、完整、准确的申报材料,并启动智能审查。

浦东新区企业服务中心副主任黄海霞说,浦东坚持完善“政务智能办”模式,就是力求在企业办事“最后一米”上发力,从根源上解决审批难、审批烦的问题。“前期测试表明,人工智能生成的各类表格和文件,审批一次通过率超过98%,有效解决了企业办事的堵点痛点,提升了行政审批的准确度和效率。”

去年年底,浦东新区推出企业专属网页移动端——“浦通办”。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算法,浦东新区从企业规模、发展阶段、行业类别等多个维度为企业建立专属画像。在此基础上,结合企业的电子证照库、电子材料库、办事记录、电子公章,建立了完整的企业专属档案。

正是有了海量的企业数据,人工智能系统才能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图谱,浦东新区“政务智能办”模式也才能形成全流程闭环。与此同时,政府也更放心了。一位窗口工作人员告诉笔者,过去面对企业,总是担心自己没说清楚,反反复复解释还是很焦虑。“现在可以放心了,电脑填表,电脑审核,成功率又高,我们可以把更多精力放在解决企业发展的个性化需求上了。”

推动治理手段、治理模式、治理理念创新 开创人民城市建设新局面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城市是人集中生活的地方,城市建设必须把让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在“人民城市”精神的引领下,浦东正推动治理手段、治理模式、治理理念创新,加快建设智慧城市,构建经济治理、社会治理、城市治理统筹推进和有机衔接的治理体系。

“城市大脑”整合三大治理要素

57个全面融合经济、社会、城市治理要素的智能化场景日前在浦东城运中心正式上线,投入实战运行。这是浦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率先构建经济治理、社会治理、城市治理统筹推进和有机衔接的治理体系的又一次首创性改革探索。

最新上线的“城市大脑”升级版把之前涉及经济治理的104个场景、城市治理的50个场景和社会治理的11个场景进行了整合集成,形成了10类57个整合场景。浦东新区副区长吴强说:“先把书读厚,再把书读薄。场景建设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多到精的过程背后,是浦东打破部门之间、条线之间、层级之间职责壁垒,坚持以群众和市场主体需求为中心推动治理流程再造的自我革命。”整合后的场景体现了从以部门为中心向以服务对象为中心的转变,从各部门依据职责各司其职向围绕服务对象需求主动跨前、协同联动、集成服务的转变,从传统治理方式向数字化转型引领数字治理的转变。

垃圾分类应用场景就是其中一个典型。如今,浦东新区2662个住宅小区、337个行政村、2441个垃圾产生单位、43627个沿街商铺、91个小压站、12个中转站、4个处置场全部落图管理。通过数据对比、物联感知、视频捕捉等方式,今年一季度已智能发现并处置1457件问题工单。

浦东共有120多家养老机构,2.6万多个养老床位。通过深化整合,“城市大脑”针对养老机构共制定出38个治理要素,其中城市治理分成场所、设备两大类7个要素,经济治理要素分成人员、资金、制度、证照、经营五大类20个要素,社会治理分成信访舆情、社区独居老人紧急救助、防疫管理三大类5个要素,明确了行业监管范围和职责边界。在一个平台上,以需求为导向,实现了政府、市场、社会同向发力。

下一步浦东将持续完善深化经济治理、社会治理、城市治理统筹推进和有机衔接的治理体系,努力实现实战管用、基层爱用、群众受用,全力谱写新时代人民城市建设新篇章。

“家门口”服务“向内动刀”

推进城市治理,根本目的是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家门口是老百姓最熟悉的地方,也是社会治理的第一线。曾经,浦东经济快速发展,但家门口的服务总是缺点温度,少点人气:百姓要办事只能去区里、市里,家门口办事功能不全,爱莫能助;养老、育幼等便民服务,家门口原本是最便捷的地方,却往往因为缺乏足够空间和专业资源,让居民兴趣索然。

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资源下沉,家门口是一面镜子,也是一个支点。近年来,浦东新区在全国率先提出“家门口”服务体系建设,如今已建成家门口服务中心、家门口服务站共计1300余个,实现了村居全覆盖,老百姓的家门口发生了许多新变化。

过去,浦东世博四居居委会一楼入口处是一条狭窄的通道,两侧分布着办公区和工作人员休息区。二楼有一部分活动空间,但功能有限、设施老旧,许多老百姓不大愿意来。如今再走进居委会,情形完全不同:服务站一楼入口空间被改造成了开放式的办事窗口;原先的办公区成了为老服务区;二楼的阳台经过改造,成了居民可以报名认养的空中菜园;偌大的舞蹈房和开放式亲子区让老人小孩都能找到乐趣。

随着办公室一起消失的,不仅仅是干群之间的疏离感,还有村、居干部的“身份感”。在浦东新区新场镇新南村,伴随“家门口服务站”建设,村干部的“身份感”经历了一次又一次“弱化”:先是办公面积缩小了一半以上——这在村民眼中,就是村干部去行政化的信号;第二次索性从二楼搬到一楼,从独立的30平方米空间,搬到了正对大门的村民办事大厅,让老百姓一走进家门口服务站,就能看见村支书。百姓眼中村支书的“身份感”彻底消弭,留下的是一个热情的、尽心尽力为人民服务的干部形象。如今,不但大事小情村民都主动来找村干部盛丽萍,村委会的相关工作,他们也愿意配合完成。

浦东新区建设“家门口”服务体系,走的第一步便是“向内动刀”,推进村、居干部“趋零化办公”。所谓办公趋零化,就是要让村、居干部集中办公、下楼办公、开门办公,提倡共享空间、共享工位、共享电脑,目的是充分释放空间潜能,方便群众。

家门口的另一个变化,就是服务的内容更丰富、更接地气。不管是在城区,还是在农村,老百姓的获得感更强了,家门口终于不再是“最熟悉的陌生人”。

“我的医疗就诊册用完了,可以帮我办一本新的吗?”一早,75岁的张云来老人就来到书院镇塘北村市民事项受理服务站,宽敞明亮的大厅、温馨舒适的环境让他眼前一亮。进门“首问接待”的全岗通社工,详细解答了张老伯的问题,并指引他到窗口办理。张老伯拿出自己的社保卡,一会就办好了,“很方便,抬脚几步路就能走到,再也不用跑到镇里去。”

张老伯享受这些便利服务的背后,其实是各方力量的支持和支撑。以往村务代理室仅提供少量代办服务,现在全区统一市民事项受理服务站建设标准,提供自助办理、当场办结、代为办理、现场预审、帮助办理五种服务,199个服务事项可全覆盖帮办完成。

打造“15分钟服务圈” 让城市生活更美好

城市服务保障要以“人”的满意度为根本标准,让群众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浦东新区积极落实市委决策部署,对优化公共服务进行了探索,积累了许多好的经验做法。

“15分钟服务圈”就是改变以往单纯以设施为中心布局公共服务资源的方式,确立以“人”为中心,以群众最迫切需要的教育、卫生、养老、文化和体育等基本公共服务资源的可及性、可达性作为配置要求,形成标准,以标准化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布局和一体化发展。

浦东通过“15分钟服务圈”标准化的方式,对配置公共服务资源开展了有效的探索实践。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仅需要解决公共服务“有没有”,还需要考虑服务“好不好”。“好不好”不仅指质量,还指服务品种“多不多”,能不能让群众满意。浦东周家渡街道针对区域老龄人口占比大的特点,运用智能化手段实时监测,将养老床位需求“化整为零”,推动养老服务由“机构”向“家庭”延伸,促进形成“集中公共养老+嵌入式养老+居家养老”的智慧养老服务体系,为解决公共服务“好不好”提供了技术支撑。

非基本公共服务要充分发挥市场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浦东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多方投入,扩能增效。比如,通过构建区域分时共享模式解决老旧小区停车难问题。

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关键还要解决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顺不顺”。“顺不顺”不仅指规划上“有没有空间”,也指财税政策支持“到不到位”、设施建设有没有通道路径、建设成本是不是合适等。浦东探索政策松绑路径,以适应居民公共服务多样化的需求为导向,着力在规划上有空间,在财税政策上支持到位,在设施建设上打通路径,在建设成本上科学可控,政府提供融资、人才等全方位的政策支持包。

对于建成区特别是老旧小区普遍存在公共服务设施缺配的问题,浦东从有利于老旧小区改善提升公共服务供给的角度,对于利用存量住宅、工业厂房改建公共服务设施涉及的用地性质、房屋用途改变等方面提供政策通道和路径。此外,浦东还健全完善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向市民开放共享的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公共服务设施的服务效能。

浦东潍坊新村街道地处寸土寸金的浦东中心城区,人口密度、经济密度居全区第一,街区整体建成度较高,可利用空间资源非常有限,存在公共服务空间不足、硬件条件相对落后等问题。如何突破空间匮乏瓶颈,在浦东“最挤”的街道挤出更多空间,尽最大可能为居民配置公共服务场所,成为亟待解决的一道重要课题。

为此,潍坊新村街道把挖掘、盘活、利用好社区有限空间,作为推进“15分钟服务圈”建设的突破口,认真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问需问计于民,将千方百计腾挪出的稀缺空间资源,全部用于公共服务,持续优化公共服务布点,促进公共服务保障更加精准优质。

2019年春节后的首个工作日,党工委召集所有处级以上干部集中调研了辖区内的零星存量空间,一一实地勘察,清理盘点出6处可挖掘利用的空间。

调研反映,有两处存量空间存在历史遗留问题。对此,街道党工委集中力量,积极盘活资源,协调各方意见,全力化解存量房屋遗留矛盾,逐一订制个性化解决方案。南泉路409号的房屋原本长期租借给社会餐饮企业用于经营。街道通过司法诉讼途径收回该房屋,用于社区食堂建设,进一步优化社区为老助餐服务布局,缓解社区长者用餐难问题。因房屋贴近居民楼,加之周边居民多年来饱受之前饭店油污噪声侵扰,食堂建设过程中遭遇了相邻居民的反对和质疑。街道反复开展居民意见征询和思想沟通工作,不断优化建设方案,终获居民理解。

如今,不少潍坊新村街道居民欣喜地发现,过去不起眼的社区街角发生了可喜变化:小区里的闲置杂物间变身邻里会客厅,社区长者食堂替代了油烟扰民饭店,门面出租房让位给社区卫生站,街角拆违空地打造成了都市农园……公共服务空间变多了,社区也变得更宜居。

未来,浦东还将继续探索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上海标准,并引领形成国家标准,进一步对照标准,建立任务清单,形成行动方案,有效解决公共服务不平衡的突出矛盾。

}